曾记得,中央电视台某频道播出了电视连续剧《我不是差等生》,故事围绕学校和家庭如何教育好学生这一主线展开情节,以宁冬冬等几个学生为中心人物组织材料,深刻地反映了目前在一些学校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况。还没等看完,就使人深感汗颜,片中所反映的不是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吗?剧中主人公宁冬冬在五一小学就读时是一个很有个性,尊师守纪,聪明好学的五年级学生,后随妈妈分房靠单位同事的熟人关系转到当地的一所重点小学—凤凰小学就读,那里的管理较之宁冬冬原来就读的五一小学严格得多,就连宁冬冬和两位同学的一次孤岛探险活动都被视之为严重的违纪行为要受到全校通报批评处分,那里的老师为维护重点学校的高升学率而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尤其是被冬冬妈妈称之为教育者型的新班主任闻老师竟把一时成绩还不如其它同学的宁冬冬划进了差等生的行列。从此,他在缺少同学友情和老师关爱的环境下开始每况愈下,成绩竟一度滑到了最底线,在一次小考中三门主科成绩只有六十多分,排在了全班的倒数第二名。这时,在家庭的过度关注和得不到老师应有的鼓励和理解的情况下,宁冬冬开始以不上数学加强班和故意不预习的叛逆方式对抗老师和家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差等生”。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才有五六年的青年教师,虽说教龄不长,教学水平和教学理论还很肤浅,但事关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的教育问题却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所应该关心的话题。曾几何时,差等生(现称“后进生“)的教育曾是广大教师深感头痛的事情,并引发了关于转变差等生问题的诸多探讨,由此,教育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问题的研究几乎发展成为了一门热门专业,且提出了许多颇有成效性的建议和见解,其中不乏典型的事例和成功的经验。事至今日,差等生这种特殊的教育对象有多少人被真正转变了,是什么原因致使差等生至今还一直存在而难以消除呢?
据调查,目前一些学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甚至有变本加厉之势,特别是在一些重点中小学,以分数为重的教学思想还在主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如上面提到的凤凰小学的校长一语道破其中的天机:“只有高升学率才能保住重点这一招牌,学校的生源才能得以保证,教育经费才有了保障,教师之间憋急了的争强好胜之心才得以维系。” 去年暑假,笔者曾在一位朋友家里见到他正在当地一所重点小学就读二年级的儿子,当向他问及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时,他面带羞愧地说:“儿子不争气不如人啊,数学才考八十九分,数学仅考九十一分。”我问他有这样的成绩为何还不满意,理由是班上的同学有好几个是“双百”。现在想起来,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丝忧虑:在成人的这样的眼光之下,学生的成绩怎能提得上去?这种以分数为重的教育思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他会演变成为像宁冬冬这样的差等生吗?
目前,在全国教育领域里掀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潮,广大教师与时俱进而不断学习,力求适应这一形势要求,但仍有一些教师却对新课改漠不关心,对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不了解或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对外出听课和为教师“充电”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感兴趣,把学生当作是考试的机器和装载知识的容器,对诸如互联网、多媒技术、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设备的使用一窍不通,教学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对教风建设也不够重视,仍死守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法思想不放,满足于过得去就行的现状,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艺术缺乏研究,课堂调控能力又差,在这种低水平教学行为的不断重复下,学生早就厌倦了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厌学、怠学、假学和逃学情绪的产生是其必然结果。教师对此又不作深刻的反省和进一步的检讨,只是一味地指责学生的难教和学风的下滑,甚至对这类学生的课堂表现干脆置之不理,只求其不扰乱教学即行。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就是所谓的差等生队伍也可能有增无减,学生由此而产生的厚此薄彼的偏科现象势在必然。
在一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会上,一位教育专家曾这样告诫过:“做一名学生不容易啊!”勿庸讳言,每天七八节课的煎熬,如果是中学生,晚上还有三四节自修课,星期天还要补课或上名目繁多的课外辅导班。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起亲身经历过的寒窗苦读的黑色岁月一定还记忆犹新,但我们今天这些趟过苦海的过来人,在忙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可否给自己的教育对象多一些关心和了解?在我们“分数才是硬道理”的头脑里可曾想过造成差等生的原因是什么?时代在变,学生的思想性格和兴趣爱好也在不断变化,在一味追求分数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些什么?后果将会怎样?曾是成绩优秀的马加爵杀人一案,也许难道不能引起我们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只求“拔尖”,只想“状元”的深思吗?
诚然,除了过分注重分数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向迷失是差等生存在的原因外,差等生的原因还有很多。差等生就犹如工厂有待于加工转化的产品,但绝不是废品,加工处理得好,或许能成为极品。作为学校和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单靠家长的“逼”和老师的“灌”是不行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形成一种厌学情绪,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我认为,教师不但要跟家长沟通,更要跟他们沟通。沟通是了解的途径,是教育的基础。用心与他们沟通,唤起差生对父母、老师、生活的爱,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爱,点燃学习的激情,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知道,差等生比起尖子生更需要爱,更需要鼓励和帮助。只有在后进生身上找闪光点,帮助后进生找回自信,树立信心,给差等生指点方向,确立目标,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关怀的温暖,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解决差等生的有效办法。
正如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学校教师用“以人为本”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摒弃上“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的育人思想,才能使教育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