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发生关系的重要媒介,非肯定性语言的运用策略直接关系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针对幼儿的特性,通过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幼儿教师非肯定性语言的运用策略。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非肯定性语言 运用策略
“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非肯定性语言,是指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所使用否定性的、批评性的、指责性的语言和非肯定性态势语言。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形成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认知和态度。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常常要用到非肯定性语言。但教师在实际运用时一定要谨慎:非肯定性语言运用得恰当,能使幼儿更好地认知世界,养成良好习惯;运用得不恰当,则会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本文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教师非肯定性语言的运用策略。
案例1——对抗挫能力差的幼儿
馨馨是老师、同伴眼中的好孩子,可是有一天她迟到了。这天评议大红花时,她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呆呆坐在座位上,脸涨得通红。老师问:“馨馨,你觉得你能得到大红花吗?”“老师,我真的很想得到大红花,我在其他方面做得都很好,你还经常表扬我呢。可是……可是我迟到了,我以后一定不迟到了,真的!”望着这张真诚的小脸,老师撕掉了大红花的其中一片花瓣,并告诉大家:“孩子们,我觉得她可以得到大红花,因为她很多方面作得很好,只是还需要再努力。我想红花也会和馨馨一起努力,成为真正的大红花。”
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对孩子的心灵也要这样地小心呵护。馨馨这样的幼儿很要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教师过重过多的非肯定性语言会使幼儿招架不住,影响其健康成长。教师没有按照规则,宣布馨馨因为迟到而得不到大红花,而是采用了这种变通的方式,用“还需要再努力”委婉地指出幼儿的不足。教师这样的处理既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又激起了全体孩子不断奋斗的欲望。
案例2——对攻击性强的幼儿
幼儿午睡后,正排着队向教室走去。老师忽然发现明明在打他前面的小强,正想批评他,老师忽然转念拉住了明明,低声问:“你为什么打小强?”“因为他踩燕燕的鞋。”原来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老师欣慰自己没有盲目批评的同时,对明明说:“你是个好孩子,因为你想帮助燕燕。但你打小强是不对的,你可以劝他不要再踩燕燕的鞋,或者告诉老师。”明明点点头,高兴地走了。
分析:
泰戈尔曾说过:“爱是理解孩子的别名。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建立在对幼儿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有多种原因,教师一定要通过观察、访谈,全面了解事情的原委,才能判断该使用怎样的非肯定性语言,避免根据事情的某一个片段妄加判断。如果教师不去了解事情的经过,一上来就批评明明,明明肯定不服气,教师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仅仅指出不应该打人,可能明明会不太乐意接受。而在案例中,教师能先了解事情的经过,并能肯定其优点,再指出其不足,幼儿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明明能高兴地接受教师的非肯定性语言(不应该打小强)。
案例3——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
区域活动时,帆帆抢走了同伴玩飞行棋用的骰子,老师生气地指责他,要求他把骰子还给同伴。他紧紧抓住骰子,就是不肯还。通过交谈才知道,他是想用骰子来帮助语言区的孩子们决定谁当播音员的。“可是玩飞行棋的小朋友们也需要这个骰子,怎么办呢?”“用好,我就会还给他们的。”“你没有得到他们的同意,就抢走了,对吗?”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老师继续启发他思考 “还可以用哪些方式表示呢?除了动手,还有什么办法?用什么样的语言最适合呢?”“对,当你有礼貌与他们协商时,他们会同意的。”
分析: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主张让儿童自己去做,让儿童自己去想。案例中的帆帆是非分辨能力较强,但个性也很强,且以自我为中心。对帆帆的教育,要善于利用他的长处来暴露他的短处。幼儿已经有较强的“借自己的力量来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意识,因此当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用强制、指责等方式处理,可以发挥幼儿自我批评的作用,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帆帆抢走同伴的骰子时,只想到自己的需要,而没有想到同伴的需要。一开始教师的指责并没有效果,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进一步的交谈中,教师通过假设 、启发,引导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并积极思考正确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可以满足幼儿尊重的需要,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
案例4——对内向不善表达的幼儿
课间活动时,老师发现甜甜一个人在洗手间里哭,问她为什么哭,她却哭得更伤心了。还是她的好朋友悄悄来告诉老师原因:甜甜不小心把娃娃家的小剪刀弄断了。后来老师在整理毛巾时,不小心把甜甜的毛巾掉在地上弄脏了,就立刻向甜甜道歉。然后老师抓住机会,问甜甜是不是不小心把小剪刀弄坏了,甜甜承认是自己弄断的,并向老师道歉。老师笑着说:“谁都会做错事的,老师也会,做错了要勇于承认,并注意改正就行了.”甜甜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
分析:
案例中甜甜是个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而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对甜甜的过错教育,要讲究技巧,维护她的自尊心。教师发现后,没有直接对她进行批评,因为她己经有了负疚感,如果再责备她,肯定加重她的心理负担。但如果听之任之,又容易使她是非不分,影响她的成长。教师巧妙地用自己一个类似的过错,引导幼儿承认自己的错误。
案例5——对无意搞破坏的幼儿
小朋友都爱摘月季花的花瓣,老师多次教育都无效果,老师一不注意,小朋友又会去摘。有一天,老师忽然“嘘”的一声,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将自己的耳朵贴到了花朵上,听了一会儿后对大家说:“花宝宝请老师告诉小朋友,它们非常喜欢小朋友,希望小朋友们不要再摘它的花瓣了,因为那样它们会很疼很伤心的。”从此以后,就再没有人去摘了。其他班的小朋友去摘,也会有人去制止。
分析:
幼儿摘花瓣是因为喜欢,教师简单的批评和阻止都不会取得理想效果。幻想与现实分不清楚,是幼儿阶段认识的局限,却也体现了幼儿纯真、善良的天性。教师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拟人化的方法,既激发了幼儿善良的童心,又达到了阻止幼儿摘花瓣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