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可以从教师积极心理暗示、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实施主体性教学、开发与利用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中,学科课堂教学渗透是最方便、最经常的一种途径,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这种途径可以让教师人人都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高职课程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会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感觉,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健康的心理在课堂上的有以下表现:
首先热爱教学工作,认真执教,热爱和关注学生,对学生积极心理暗示。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革马利翁曾做过一个试验,教师给予积极心理暗示过的学生比没有被积极暗示过的学生学业成绩各方面的表现要好很多,这就是著名的期待效应,也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2]这就告诉教师们在课堂上要有积极期待。
其次,教师要微笑。微笑是人类最有魅力的表情,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精神良药,是人类最有力量的沟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本着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精神给予学生发自内心微笑,使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里都能沐浴教师的心灵春风,沐浴着教师的心灵阳光。就像学生描述教师的微笑一样:当我们每天早上走进课堂,看见老师真诚的微笑,它就象一缕春风,沁人心肺;当我们困惑或迷茫时,老师给予一个微笑,它就象一首诗,给我们无限遐想,使我们信心百倍,令人豁然开朗;当面临失败和挫折时,给予一个甜甜的微笑,它就象一道温暖的阳光,沐浴我们心田,使痛苦、不幸烟消云散;当老师与学生产生矛盾和误会、师生相持不下时,老师“一笑泯恩仇” ……
再次,教师要寻找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挖掘学生长处或闪光点,对学生多鼓励、表扬、肯定人,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创设一个平等、快乐、自由和宽容和教学环境。平等的教学环境是要承认学生不同的学习类型,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特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人才,一视同仁,没有偏爱,没有等级。快乐的教学环境就是要求教师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学生能经常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能力。自由地教学环境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的机会,有表现的机会和权利,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学生权利和机会的选择自己的学习,其后果必然是自信心、创新力的丧失。宽容的教学环境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用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和塑造所有学生,对各种特长、爱好和创造给予鼓励,允许学生暂时“偏离轨道”,允许学生搞“副业”,允许学生暂时“出格”。创设一个平等、快乐、自由和宽容的教学环境,实质上就是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 关系,营造和谐融洽和教学氛围,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实施主体性教学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重视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不同性格的学生,满足学生不同的要求和自尊心,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尽情地展示自己、认识自己、训练自己,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对自己、别人、周边环境和现实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始终
四、利用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专业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如专业知识和技能等都是公式化、程式化的,表面上看很难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但是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性教学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中实习实训环节较多,学生实践参与机会较多,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通过感觉、观察、记忆、想像、思维等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实习、实训、实验,提高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发展良好的记忆力,培养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1];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使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通过实践性教学,通过与企业、社会、行业及人员接触,了解企业和行业特点,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理智感,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教育,形成现代社会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事业的进取心,使学生既能正确地面对竞争与挑战,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
五、挖掘教学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的大部分教材内容与其它高校的教材内容一样,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反映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如人文科学中的政治思想、语文、外语、音乐、历史等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它们通过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象等方式把人类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以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称为显性心理因素;二类是主要反映客观事实、不带明显心理色彩的教学内容,尤其以自然学科、理工学科多见。不管是人文学科教材内容,还是理工学科教材内容,都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晶,都是人类思想感情和心理的反映,它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而是已经人文化了的物。
因此,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或人物崇高的思想、积极的情感、美好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思想,熏陶学生的情感,荡涤学生的心灵,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不断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极大地促进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其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师生通过活动如朗读、表演、讨论、辩论、动手操作、想像、歌唱、舞蹈等形式体验、表达、传递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思想和心理,使学生领略人类直、善、美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再次,对于某些确实比较抽象、学生暂时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是尽可能把抽象、枯燥的内容与奇异、生动有趣的知识和现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将“教条性”、“经典性”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生产实践和高新科技等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教学内容所呈现出来的实用价值和所折射出来的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