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过程中,常会出现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却做不到,知行严重脱节,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靠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一、规范言行 习惯成自然
我曾对各年级违纪学生作过调查,不会背诵《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有的甚至倒背如流,为何明知故犯?古罗马的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任何事情上,习惯总是极其有效的主人。”人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大多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而是习性使然,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要求违纪者对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逐条自查,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做到了的怎样保持发扬?没有做到的如何弥补改正?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不断修订完善班规,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秉承“言善信、行善规”,树立诚信的观念,以《守则》及《规范》为标尺,自觉规范、约束自身。“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种树郭橐驼传》),施教者做到: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留心观察,对症下药;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家校联系,及时沟通;阶段小结,表扬激励。学生的行为就会逐步做到“知行合一”,从意志行为转向习惯行为。
二、活动锤炼 无声胜有声
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诸如:在教学区开展 “办公室、教室靓丽行动”(我为课桌洗把脸、我为墙壁添光彩、弯弯腰、小捡拾活动等);在生活区开展 “治理牛皮癣行动”,倡导全员参与,老师与班级的小朋友一起捡拾塑胶运动场的丢弃物,与孩子们一起仔细发现花圃中隐藏的白色垃圾,和他们一道对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引导大家对活动中表现出的良好行为予以鼓励、赞赏,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三、环境熏陶 润物细无声
我校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三个加强,即: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以景育人;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规励人;加强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以文化人。让校园远离视觉污染(对建筑物及活动场所不规范的地方进行梳理整改;对脱落的进行加固;对影响美观的进行改造;对歪斜的科室牌、班牌、宣传牌进行矫正;对花木进行修剪造型……),真正做到“学校无闲处,处处皆育人”。
四、体验反思 内化成品质
组织违纪的孩子进行劳动体验,习惯乱扔乱丢的同学单独完成一次扫除;习惯损坏公物的同学对班级破损的课桌椅进行一次维修……让他们体验劳动成果得来的艰辛。让体验者在校会、班会、队会上谈感受、作演讲,通过他们带动本班、本年级共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组织学习雷锋、张思德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学习自己身边涌现的好人好事;通过记日记、写心得、谈体会、讲故事、办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多形式开展塑魂活动;利用校会、班会、队会、品社课等多渠道规范学生的言行,帮助学生从“他律”变“自律”。
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安防器材(照相机、摄像机、视频监控)的管理功能助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各种不文明行为拍摄下来,发布到校园网上,温馨提示全校师生,并作为考核年级、班级的直接依据。值周行政每天放学后坚持回放监控视频,对在无教师监控时段违规的学生进行帮助教育。我校少先队总队部每周都要评选100名文明小卫士,他们密切配合值周、班主任在各个监督岗监督全校师生的言行;学校德育处及总务处则加强各种信息的收集、整合,及时将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信息通报给各年级、各班。在校内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引导全体学生争做校外文明行为习惯劝导员,让他们分别负责自己家长文明行为习惯的宣传、劝导,充分发挥“小手牵大手”、“小家带大家”的辐射作用。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只要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一定会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