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段】
第二板块:探究维生素C被发现的过程,理清故事的框架
师:过渡:回到课文中,当时的人们面对这样可怕的困境,有办法吗?
生:没有!
师:是啊,他们束手无策!他们无可奈何!等待他们的只有——
生:死亡。
师:真是太可怕了!这时,有一件事情发生了,这件事就发生在课文的3-7自然段。轻轻打开语文书,我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件事,看谁能把我们带进这个故事情节中。
(分小节出示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相机评价、指导找关键词。)
板书关键词:病倒 留荒岛 返航 活着 研究发现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书读得不错,关键词也提炼得很好。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故事是怎么发展的了。那我来考考大家:谁能不看书,根据这些关键词来说一说这个过程?
(学生复述)
师小结:这就是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过程!
第三板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故事的生动
师:其实这个过程就像你们说的那样,三言两语就可以把它讲完了,但课文却不像你们说的那样简单。快速浏览下3-7自然段,看看,课文除此以外,还写了些什么?
生1:哥伦布的语言
生2:哥伦布的心情
生3:船员的语言
出示学习单一
默读课文的3-7自然段,找一找文中描写哥伦布的语句,用“ ”划出来。
学习时间:2分钟
师: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哥伦布的语句?
生1:望着四周一片茫茫的海水,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
生2: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
生3:船离那些重病船员所在的荒岛越来越近,哥伦布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生4:我来补充,这次探险的成功,是用十几个船员的生命换来的呀!
生5:还有一处,这不是那些船员吗?他们还活着!哥伦布又惊又喜地问道:“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师:这四个句子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个方面来写的?
生:心理活动的描写
师:通过这样的描写,你会发现,其实哥伦布的心情始终在随着故事的发展、船员的命运而不断起伏着。
师: 3-7自然段中如果没有这些句子,同样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呢!不信,我请个同学去掉这些句子来读一读。
(生读去掉哥伦布心情变化的部分)
师:通不通?
生:通!
师:既然通,为什么还要加进这么多人物的心理描写呢?这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同学们不要急,我相信通过你们的阅读和思考,一定可以解决它的。
师:我们暂且把它放一放,先来仔细品味下文中的这些描写。我特意为大家选了其中最感人的一个片段,我们来好好品读下。
学习单二
(1)自学:请同学们先反复朗读这一段,再结合细微的语言,体会哥伦布的心情。思考:他的眼泪中包含着什么?可以在这一小节边上简单写写。
(2)交流:小组长组织有序交流,组员相互补充,组长做关键记录,完成作业纸第二题,再由每组的一号同学汇总进行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产生了许多的想法,我们一起来交流下。
出示:
这眼泪中包含着 ,因为 ;
这眼泪中还包含着 ,因为 ;
这眼泪中还包含着 ,因为 ;
生1:这眼泪中包含着悲伤,因为他并不愿意将这些和自己共患难的朋友抛在岛上。
生2:这眼泪中包含着无可奈何,因为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痛苦,而自己无能为力。
生3:这眼泪里还包含着感动,为了顾全大局,不拖累大家,船员们选择了自我牺牲。
(……)
师:小结:由此,你感受到哥伦布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填空:
哥伦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 ,还是一个 的人。
生1:哥伦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还是一个关心船员的人。
生2:哥伦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师小结:多么伟大的精神啊!多么动人的情感!正因为此,这个故事才把我们深深吸引。
那么,现在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故事中加入那么多人物的细节描写呢?
生1:为了让故事更生动。
生2:为了让故事更曲折。
生3: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让人念念不忘。
生4:为了让课文中的知识让我们牢牢记住。
师:你们真聪明!是的,故事得有情节,故事还得有人。(小黑板出示:故事有情节 故事有人物)同学们,如果我们把一个好的故事比作是一棵葱郁的大树,那么曲折的情节就是大树的枝干,而故事中的人物,那些富有情感、富有精神的人物就是故事的血肉,就是大树上那绿油油的枝叶。
师小结:那我们以后编写故事的时候,不光要注重情节的曲折,还要结合故事中的人物、挖掘故事中的情感,才能让我们笔下的故事有血有肉,精彩纷呈。
【案例解读】
《维生素的故事》不属于纯粹的故事,也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说明文,而是一种借助故事的形式传达一些知识的文体。像这样一类知识类故事,该怎么教学呢?我们不能一味地挖掘故事情节,而忽略了知识的传递;也不能让情感的浓墨重彩削弱了故事存在的意义。为了体现这一文体教学的特色,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尽量让课堂“淡”点,淡出文体的“真知”味。 淡点,让知识更鲜明 说明文是一种以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具有很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而知识性故事则是存在于故事和知识性说明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通过故事的叙述,来让学生牢牢地记住其中的“知识”。虽然,后者是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上,但其教学的目的仍然不能忽视“获得信息”这一要点。于是,我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确定为“探究维生素C被发现的过程,理清故事的框架”。通过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提炼关键词,来理清故事的脉络,再通过“复述”的形式,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过程这一知识点。这一环节,很“淡”,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却充盈着鲜明、浓郁的知识气息。 淡点,让学习更真实 “一切为了学生,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秉持的教学理念。然而,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完美”也不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真实化”和“扎实度”才是课堂教学最理想的愿景。就像特级教师徐斌说的那样,“以前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平时的课当作公开课来上,其实是人为地把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孤立起来。我现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追求真实的、可信的课堂。”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感渲染,也没有设计凄凄惨惨的哥伦布与船员话别的情景,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静思默想上。“自学:请同学们先反复朗读这一段,再结合细微的语言,体会哥伦布的心情。思考:他的眼泪中包含着什么?可以在这一小节边上简单写写。”这一学习任务的驱动就是为了让学生静下心来,从语文的根本——语言文字出发,去想象、感受人物的内在心理变化。只有通过这样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交流,实事求是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个人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扎实些,也学得更真实些。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勉强拔高学生的认知,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感染力,而忽视学生的真实能力,适当地让课堂“淡”一点,才能体现出语文的原汁原味。 淡点,让学生更从容 时下的课堂,少不了特色鲜明的小组合作,少不了美轮美奂的精彩课件,但是当我们回归教学的本真时,也许我们需要适当摒弃亮丽的包装——“情境创设”, 需要适当割舍声色俱全的“戏”一般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思考 “小组合作”是否只是图有时髦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意义?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净见本真。也许少一点热热闹闹,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体悟情感时“走”得更从容些。虽然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故事展开的,但是这样的故事绝对不是仅仅让我们认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哥伦布,也不仅仅是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更多的作用是在于用这样一个曲折的故事让维生素C的认识更容易被学生记牢。所以,在第三板块“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故事的生动”这一环节中,我只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场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只有这样一个片段,只有这样一次小组合作,只有一个问题的驱动,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会,再不用急匆匆地交流、形式化地过场,而没有深入的智慧碰撞了。所以课堂中“淡”点,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从容,更有效。 淡点,让课堂更深远 《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语文的教学永远也割舍不了“阅读”和“写作”这两块。而作为写作基础的阅读,在其教学中只有渗透了写作上的指导,才能让课堂更深远,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更为直接、有效的影响。所以,在第三板块总结部分,我则从文本出发,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明白编一个故事,“不光要注重情节的曲折,还要结合故事中的人物、挖掘故事中的情感,才能让我们笔下的故事有血有肉,精彩纷呈。”如此一段淡淡的、毫无波澜的总结却能在一瞬间将文本的阅读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也更清楚了原来这样的一个故事所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