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导入:“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
惠民、乐陵、阳信、济阳、临邑等县市 。下面以惠民县菜园刘鼓子秧歌进行分析、调查、研究。
关键词:
预防民间鼓子秧歌流逝;引入课堂;秧歌取民间反哺民间
二、现状调查:
- 先前在冬天有过秧歌活动的农村,目前停止了秧歌活动,原因是大多数村民现在的观念是“时间等于金钱”,冬天农闲时间短了,利用冬天时间继续外出打工或在家加工小作坊,归咎于当今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我们这里砖瓦匠一天收入60-100元,高于一个普通老师的工资,相反全村的大秧歌活动每年收入极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村民的的观念是增加经济收入,要求实惠性
- 很多先前熟悉秧歌活动的年轻力壮者,因长时间的不练习,早已对动作生疏,如果再让他们拿起鼓,举起棒,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长此以往,秧歌表演走向灭亡。
- 学校面临新改革,在单调乏味的体育课、体育项目上需要引进新颖、新奇的体育活动项目,来丰富,活跃体育课。
二、造成的影响
原本冬季农闲时,村民自发举办一些民间体育活动,如:篮球赛,大秧歌等,迎接新年的到来,丰富农村、农民生活,由于经济节奏、步伐的加快。人们更乐于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先前每逢过年十里八乡因有秧歌表演汇聚一堂,围观群众人山人海。而如今,因缺少了秧歌表演,过年少了一些热闹,多了一丝冷清。秧歌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泯灭在人们的遗忘之中。
三、取材阶段
1.联系当年秧歌队的组织者不过年事已老,如果让他出面组织学校秧歌队,只怕是事倍功半。鼓动其讲解一下秧歌的含义,组织形式及规定的一些动作。
2.凭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基本的、重要的一些动作还能模仿的来。
- 取得秧歌表演内容的第一手音像资料。
四、秧歌引入课堂步骤及教法
1.向学校争取有限的资金购买部分秧歌器具。在秧歌逐渐走向成熟,得到校领导的认可与信任时,完善秧歌器具,完善秧歌内容。
- 2.在秧歌内容相当繁琐、复杂的情况下,可分解、分步骤逐个进行,先进行比较有气势的简单的大秧歌教学,等到学生完全掌握并产生浓厚兴趣后,增加其他内容教学。
-
- 3.先挑部分学生在选项课上进行练习,这部分学生熟悉之后,带动其他同学练习,升到高二后,他们再带动高一同学,教导他们进行学习、练习。这样教学与组织形式传接起来越来越容易,咱们的民间鼓子秧歌也可以代代相传。
- 4.创新点:推出校内秧歌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全民民俗传统文化责任感。
-

-
- 五、秧歌引入课堂的意义
-
- 1.预防民俗传统文化在民间流逝,保持民间民俗文化的繁荣昌盛、丰富多彩。传承民间民俗文化,使之经久不衰,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精神,是我大国之魁宝。
-
- 2.丰富课堂体育文化,灌输学生民间民俗文化,重视民间民俗文化,在有限的时间内继承并发扬广大,增加同学们个人修养。
-
- 3.本着秧歌引入课堂,服务于学生。受益于社会,争取回馈于社会,让学生带着秧歌利用寒假等节假日,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创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⑴冯张昌.新兴健身项目—健身秧歌.首都体育学院报.2003.3.
⑵陈长礼.赵栾星.鼓子秧歌进校园.200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