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关键词:写作 创新 真情 真言 真人
摘要:“作文求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基本原则,要让学生写真情,吐真言,做真人。
结语:提升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深才能叶茂,情真才能动人,交流才能提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能使学生写出炉火纯青的文章,学生的写作天空会晴朗一片。
参考文献:《作文秘诀》《谈散文》
春风又绿江南岸,百鸟争鸣万花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课程也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如此,便需要学生平时多读多写,在读中学习,在写中领悟,在读写中培养创新能力,在积累中学会运用。可在实际教学中,此话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许多学生提笔忘“言”无话可说,无句可写,更不用说创新了。如吕叔湘先生所言: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要解决这一大难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做好这样一大环节,即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一个“真”字。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作文的“真”,提倡作文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并呼吁青少年要发出“真的声音”,认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作文秘诀》),所以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作文求真”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基本原则。
一、写“真情”。写好作文的核心是“意”。一个人的感受,认识愈丰富,愈敏锐、愈独特,其文章也必然愈有个性。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什么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就是因为朱自清对父亲有着深深的感情,对父亲的举动有独特的感受,因而写出了感人至深的佳作。
因此,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不是贫乏的、迟钝的,而是丰富的、敏锐的,不是病态的、消沉的,而是健康的、积极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事物的主体作用,由浅入深地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会更加具体、深刻地感受生活,并要求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比如,就国家推广的素质教育这一话题,笔者曾设置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在作文前谈心情与感受:1、实施素质教育后,你的学习环境有什么变化?你的心理活动怎样?2、期中考试后,同学们有什么表现,同以前有什么不同?3、你设想未来会怎样?由于教师作了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感受大大具体化、丰富化,甚至有了独特的感受,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更有真情实感。
“无情未必真豪杰”,平时对观察的事物赋予浓烈的情感体验,赋予真情、纯情、至情,对帮助同学的友爱,对乞丐的同情,对罪犯的憎恶等等,世间的一切的纺织纽带都是人间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有情,事有情,理也有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那文章就自然感人了。
二、吐“真言”。有了真实的材料,还应引导学生把它真实地写出来。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也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趣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这种高涨的情绪是一种带有冲动性的情感,它犹如作文这一工程的能源,学生一旦被触动心弦,对所写的事物激情满怀,就能调动其他一切写作因素,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地震中一幕幕坚强不屈的场景,一幅幅情系灾区的感人画面,许多学生流下了感动而又伤心的眼泪。笔者让学生根据这次观看写出自己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观看的情绪还未平静,因此,写作热情异常高涨,纷纷用笔倾诉了内心的感受。可见,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写真话,吐“真言”,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育“真人”。作文是学生精神的园地,是他们人生的“史记”。学生们在作文中说真话,吐真情,这也是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比如,面对“汶川大地震”中那些不屈的强者,学生在作文中倾吐了对生命的珍视,对人间真情的感悟;面对藏族分子对圣火传递拦截破坏,学生在作文中充斥了分裂者的恶行,颂扬了晶晶的英勇无畏,面对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学生在作文中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壮志豪情,歌颂了祖国的强大。从中抒发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志向。这些深刻的感悟,这些昂扬的斗志,谁又能怀疑它在学生整个人生成长中的影响。
现代作家张爱玲曾说:“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写(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写(说)什么,怎么写(说),都包含创造性。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要“有创意的表述”。
总之,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因而作文展现出来的也是一种综合的东西。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了。”提升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深才能叶茂,情真才能动人,交流才能提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能使学生写出炉火纯青的文章,学生的写作天空会晴朗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