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都坚持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三贴近”原则,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现—表现”的过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也存在课堂教学浅显化、表面化、简单化的现象,如:活动方式形式化;创设情境与提出的问题浅显化;知识处理简单化;教学评价笼统化等问题。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我们知道,每节课教学目标都是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是载体,固然重要;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是评价知识运用的尺度,也很重要;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更重要的,应该放在首位,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最高目标的落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至高无上的。
- 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真正起到诱思激情的效果。
- 情境创设要符合“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人或事,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才便于学生理解,被学生所感悟,引起学生的共鸣。
- 创设对比性情境问题,启发性要强。材料的选择只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选择,才便于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以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
- 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产生思维冲突,形成两难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 学案导学
上课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快速浏览教材,搞清本节知识点,并处理学案有关练习。
- 讨论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解决各组存在的问题。
- 点拨释疑
对于分组讨论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系统整理,释疑解惑。对于政治问题,特别强调答题要规范,尤其是材料分析题,要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结合所学政治理论,整合要点,语言组织一定要运用政治语言,切忌就事论事,敷衍了事,要做到要点分明,答案充实,言简意赅。
- 简谈收获,新授结束后,让学生畅谈本节收获,看本节学习了哪些知识点,也可设计体验式问题情境,这样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牵动学生思维,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能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突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不可缺少的。课堂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课堂提问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提问,无论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都应做出中肯的评价,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夸大其辞,更不能不做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学生的思想,会使他们更有智慧;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使学生更加聪明;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更优雅,更加文明;评价学生的特长,会让学生更加自信,新课改倡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张扬个性,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一个显著的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一是政治教学要紧密结合当前发生的重大时政要闻,如:人大、政协两会、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嫦娥二号”的发射、国事访问等,充实到政治课堂;二是走出课堂,如在学习“非公有制经济”时,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走访一些个体户,参观私营企业;在学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让学生参观、访问科技实验基地;在学习“精神文明建设”时,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和老人联欢等,这样就把较为抽象的理论搬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来认识,这比在狭小的教室里听讲解、看资料效果好得多。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现在的教学大都使用多媒体,有的老师过于热衷显示自已的课件制作水平,只有十几个字,也要用上一个动态的画面,而忽视了老师讲授的内容,那动画无疑于画蛇添足,使得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再者,有的授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凌乱,不是为教学而制作课件,一会儿歌曲,一会儿动画,一会儿影片,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热闹过后,学生什么也搞不清,结果教师过分地注重教学形式而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应把握火候,恰到好处。该学生活动的一定要活动充分,不该活动的坚决不活动。如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的问题需要 讨论,有的就不需要。像谈一谈你的理想是什么,说一说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前者就不需要讨论,后者可以讨论。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讨论,把握好学生活动的尺度,恰当地利用学生活动这种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政治教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