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能否适应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评价已看作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机制才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1)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主动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的讲,忽视学生的学,课堂上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实施新课改首先在这方面要有所突破,要把学生课堂教学参与问题提到重要议程,目的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价值。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氛围的环境。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代替学生, 而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想、去说 ,主动观察、善于发现,真正实现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这样做,课堂是否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将是我们要评价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学生的参与,我们在评价时要强调三个方面即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教师尽量不要讲或少讲;学生能发现的结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得出;学生能动手做的事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做。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力,结合学科教学特点,挖掘学科趣味性,把学科知识化作为有趣的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特长,学校只要搭建一个适当的平台。如学校组织 “班级手抄报”、 “我爱科学知识讲座”、“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发明”、“兴趣小组活动”等活动,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一个人都能快乐健康成长。
(2)是否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方面比较薄弱,教师往往只注重讲,而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人为造成学生怕动脑筋、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实施新课改就要一改过去的弊端,注重实践和探究教学,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课堂上都是要精心计划每一个教学环节,挖掘教材潜在因素,教学内容中的任何一个规律,都要与学生反复共同探讨,然后得出结论。师生在探讨过程中,自然体现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这是课堂评价的最基本所在。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了,更为重要的是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3)是否尊重学生 ,体现一种评价化教育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不容学生质疑,哪怕教师讲错了,学生绝对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体现人性化教育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鼓励学生发表与教科书、老师、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4)是否创设情景,更新教学手段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惊奇,不断产生思维火花,一直是许多教师追求的课题。在实施课改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认识,此外,现代教育手段带给学生的视觉、听觉方面的直观感受,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实施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更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支撑,培养创新型人才,再不是凭着老师的一快小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所能替代的。
(5)是否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通过合作互动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各自的思路、想法很好地表现出来,也可在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能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培养好这种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一生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参与、注重实践,引导动手操作、积极探索,改变教学形式,体现一种评价化教育;更要不断创设情境,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把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看作是新课改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机制。
参考资料: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认识》
作者:郑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新课改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