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如今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但是,很多家长在赞赏孩子时,却常常赞之不当、赏之不妥,结果一番好心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好效果。那么,如何正确赞赏孩子呢?
众所周知,在家庭中,家长经常奚落或责备孩子,会使孩子丧失兴趣、性格沉郁、缺乏创造力。而家长经常对孩子的正确言行给予及时的赞赏,则可以有助于在家庭中营造一种适合孩子宽松、快乐、文明、向上成长的和谐氛围,更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增强信心。同时,也使孩子在被赞赏中感受到人格的尊重。
如何正确行使家长的“赞赏权”呢?
铁面无私。父母的赞赏对孩子而言恰如施肥:肥量恰当才稳妥而科学,而施肥过多或过少,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父母在赞赏孩子时,一定要坚持原则,既不能盲目地赞赏,随意地赞赏;也不能吝啬自己的夸奖,对孩子的进步和成长熟视无睹。有些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赏,往往会采取一些做“面子活”来蒙骗父母,或采取软磨硬泡、连哭带闹的办法来逼父母就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兴起或溺爱孩子,而失掉赞赏的原则。无原则的赞赏,对孩子的影响可谓是“后患无穷”!一次4岁的女儿玲玲和小朋友一起玩时,抢夺了小朋友的玩具。我当即批评了玲玲,给她讲了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当玲玲把玩具还给小朋友并向他赔礼道歉时,我又立刻夸奖了玲玲,夸她知错就改、团结友爱。事后,玲玲跟小朋友一起玩时,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行为。
不攀不比。千人眼中有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千个父母的眼中也就有千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因此,父母在赞赏孩子时,且不可把他(她)与别人等同起来而相互攀比。那种夸奖,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心中的反感。因为更多的孩子向往特立性。一次,玲玲在小区儿童跳绳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我当即给孩子给孩子戴上了大红花,夸她做得很出色。玲玲却嘟嚷着小嘴说:人家第一的比我还强呢!如果我当时若是这样赞赏孩子的话——“玲玲,你要像小姐姐那样发挥自如,也可以得第一呀。”孩子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酸酸的妒忌心理。我当时的赞赏之词是:“玲玲,你已经发挥不错了,想想看,你以前一分钟才跳几个呀?跟你以前的成绩比,你进步多快呀!”孩子一听,高兴地笑了。事后,也更加努力地练习跳绳了。
恰如其分。赞赏孩子最忌讳大而全的夸奖,那样会使孩子茫然无措。比如孩子画的小鸡很漂亮,父母在赞赏时就要直接说:“呀,你这只小鸡画得真像!太漂亮啦!”而不能笼统地夸赞:“哟,孩子,你的智商可真高,瞧这幅画画得多棒!真有艺术天赋耶!”因为一幅画画得好,不等于孩子就是智商高或具有艺术天赋。这种“戴高帽”式的赞赏无异于鲁迅先生所说的“捧杀”,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极易使孩子养成爱虚荣的不良习惯和心理。玲玲在生活中做得出采处,我在赞赏时,都是“有一说一,就事论事”,决不连带其它事,也决不给孩子以全盘“抬高”、全面肯定。孩子画画好,不一定就唱歌好;孩子写字工整,不一定就懂礼貌。这种成长理念一定要通过家长的赞赏而传达给孩子。
夸不过夜。俗话说:“当面夸子,背后教妻”。孩子应当得到赞美时,家长就应当着众人的面前及时夸奖,而不能事后赞赏。那种“马后炮”式的赞赏,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也有被肯定和赞赏的欲望和需求。当众赞赏孩子,其实对孩子是双倍的奖赏。生活中,我奉行的赞赏原则之一就是“夸不过夜”。有次,家里来了客人,玲玲又给倒茶,又给洗水果。我当着客人的面,夸奖玲玲“懂礼貌”。此后,玲玲为了维护自己“懂礼貌”的“形象”,时时讲礼貌,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大方得体,深受左邻右舍的赞赏。
发现亮点。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这对父母来说,是一门基本功。做家长的,要经常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一旦发现了某一方面的优点,就要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赞赏。而且这种赞赏要不断转移到新的优点上去。就某一方面的优点进行重复赞赏,孩子和大人都会产生“赞赏疲劳症”。比如今天夸孩子家务做得好,明天就要夸孩子孝敬老人,而不应该再次夸他们家务完成得很好。生活中,我总是最大限度地发现玲玲身上的优点,给予必要的赞赏,使孩子更趋完美地健康成长。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且是班里的班长了。老师反映说:玲玲比别的孩子立事早,待人礼貌,学习认真,团结友爱,做事讲究有始有终。这让我心里很是欣慰。看来,赞赏孩子是所有家长都会做的事,但真若是做好了,却不是一件易事,这里面也大有学问呢!
(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