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保证。它把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处于最佳激活状态学习数学知识。它突出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与获取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情感、行为、意志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构建适宜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新路子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动手实践”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做数学。激活学生潜意识中学习数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如教学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角的度量》一节中,“角的初步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角,形成对角的直观感知。在生活中很多物体如红领巾、三角板、少先队队旗等都是角的形状。其次再让学生用纸条做活动的角,以逐步抽象出角的特征。由此深入浅出,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积极性甚高,思维活跃,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实践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自主探索”确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自主探索,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学习要以“自主探索”为核心。“自主探索”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数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空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变换》一节中,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我先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画对称轴,再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其次,加强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例如,图形的旋转教学,让学生观察钟表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认识他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间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单元,关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教学:
师:你们谁能说一说,怎样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测量方法。
师:学生们说出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实验!
生:选择事先要测量的物体(土豆、石块等不规则物体)。
1、 每组1名组长,1名记录学生,2名测量学生,2名计算学生。
2、 测量学生负责所有数据的测量,(最好对所需数据进行多次测量,最后取平均值)
3、 计算学生负责实验中数据的计算,每个计算学生都要进行计算并共同核对结果。
4、 记录学生负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步骤记录。
5、 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并协助整理记录。
师: 希望大家团结协作,预祝同学们实验成功!
二、展示每小组的实验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怎么计算的?
生A: 算式中这些数据分别表示什么?(生:××是水和物体体积的和,××是原来水的体积,××既是上升的水的体积,也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放入物体后,使水面上升,水面的刻度才到达××厘米,所以它是水和物体体积的和,原来水面刻度为××厘米,放入物体,使水面上升到××厘米,所以这××既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水中物体的体积××立方厘米。
板书: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生B:
(1) 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从里面测),注入适量的水并测出水的高,先计算出水的体积 V1。
(2) 放入不规则物体(没入水面以下),测出这时水的高度,再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水的体积V2。
(3) 用V2-V1=所测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生C:(1)先测量长方体的长和宽,先放物体再注入适量的水,这时测量水面的高度算出包含物体的水的体积V1。
(2)拿出物体,量出水面高度,算出不含物体的体积V2。
(3)用V1- V2=不规则物体体积
生D:
(1) 把杯子放在水槽内,注满水,
(2) 把不规则物体放进子杯内,使溢出的水流到水槽内,再把水槽内的水再倒进量杯里。
(3) 量杯里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从而获取新知。
我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活动中,当呈现一定的素材后,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三、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与老师信息交流的同时,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易于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着本能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有共同的儿童语言,他们之间能踊跃发言、大胆置疑、敢于想象,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其合作精神,产生一种同伴效应。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中,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利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从实践意义上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品质、探研意识、口语交际、情感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