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小侄子今年上三年级了,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
我每天回家进门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哲哲,作业做完了吗?”随着一声“没”的回答。心里的疑问陡然而生。“哲哲,4点放学,六点了怎么还没做完?”“没电脑,没法做。”“我看看什么题没法做?”“老师说了,必须查电脑,不然的话只知道一点皮毛的知识。”老师的话决定了孩子的思维,答案都在电脑上,别的地方没有,或是不全,于是部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放弃了对现有手头资料的查找。自然对课外书中的资料也不屑一顾。只等待查电脑,因为从电脑上查应有尽有。
前置性的作业大多需要查资料,可是来自农村的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查资料的条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有的有电脑却没有上网,有的学生住校……只有少数学生可以查到翔实的资料,这种情况如何要求学生?而且查到的资料很多没有选择一股脑地搬来,根本就无法下手运用。
生本教育应该彻底放手给学生,学校要求的作业之类怎么用生本教育的方式来评价衡量?
2009年,当生本教育在全国推广时,在桓台实验学校的阶梯教室我也第一时间进行了基本的生本教育认识。初识生本教育就被其激扬生命,回归生命本源的理念吸引。他们的学生表现很精彩,语言很优美,兴趣很浓厚,热情很高涨,精神很专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看到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的教育热情也被重新点燃。急于将其注入自己的课堂,但是当真正的生本教育进入自己的课堂,在实践过程中我不禁产生了诸多困惑。感觉语文课上的没有章法,学生读完文章,想从哪个角度思考,就从哪个角度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至于学生说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老师也不做评价,即使思考的问题已经远离文本的主题也不去管,任凭学生去争论。这样确实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但是远离了文本,那文本的作用在哪里?语文教学不细读文本到底行不行?生本提倡的大阅读式的语文教育,以读带读,以读带说,以读带写,是在学生读了大量的书籍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不要求细读教材文本,把节省的细读文本的时间,用来展示课外阅读的收获,这个理念我们很欣赏,说实话,我们的学生看书也不少,但是依然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依然思想肤浅,语言苍白,究其原因,读书没有“过心”,囫囵吞枣,只读一读紧张动人的情节,而遗忘紧随着娱乐的心态产生,作为任务,汇报和欣赏变为读书的动力,这的确是好方法,但是,不细读文本,不紧扣课本,我们用什么来参加调研考试?不细读文本到底行不行?
照例的一节周公开课开始了,老师让其汇报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坐在一旁听课的我,欣欣然被一学生拽了一下衣角,笑嘻嘻地跟我说,“老师我的好词全在一点通上。”所说的一点通是一本针对课本的解析书,我也微笑地回应了一下,“这是你自己感悟后喜欢的词语吗?”孩子一脸的笑骤然没了,不好意思的把目光移向了课本。而在回答“你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你知道了一件什么事时,三五个同学直接就是搬着资料书照读的,而且没有自己的一点想法。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表面热热闹闹,为合作而合作,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之中,少数优生投入了,也只停留在读读课文,读读生字、词语这样肤浅的层面,明显让人感到是在走过场,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
个别的学生可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变得越来越差。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谈论,深入思考,但是那些思考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消极,有的甚至去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并且乐在其中。当要求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时候,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发言,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差,怎么办?只有讨论的形式时间,没有讨论的结果。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本身就存在小组交流,把对小组的评价引入,不过组长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小组的竞争因某个同学而落后及小组每个同学的参与率为标准时,也会挫伤个别学生的自尊心而导致不能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相反会造成心理上的屏障,而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照例按部就班地进行了,自我感觉还不错,带着一身轻松和得意准备说课。可是领导的一句没用生本教育模式,此课有待改进。诸如什么,什么之类的资料让学生查找,就会受到什么效果。我很感谢同事对我成长的帮助。从媒体到学校都在提倡生本教育。说句实话,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让学生快乐而又接受的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我们现在进行的合作—探究实验,如果进行细化分解,对它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规划,再加上前置性作业,那么就基本符合生本教育模式,就我个人而言,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有目的地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实际在学校进行推广,不必要全搬全抄。
综上所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事业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而生本教育模式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变换思想,根据实际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才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才能不让我们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