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学生对美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学习美术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制作能力得到提高。这里,本人简要对美术教学中的人文评价作以粗浅论述。
一、注重评价的人性化
传统的评价,往往强调评价者的权威,置被评价者于客体的地位,使得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如同“法官”与“被审者”的关系,刚性有余而柔度不足,师生关系容易产生不和谐的杂音。新课程认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被评价者不仅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结论是主客双方共同的“心理建构物”。评价的民主化其实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权利的保护。新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体现“一切为了孩子”和“为了孩子一切”的教育理念。要从学生的终身学习需要出发,并据学生实际,不从艺术性考虑,更不用成人的标准来度量学生作品。例如,教师真正做到不公布学生的分数或等次,因为分数是学生的隐私,只有老师和学生自己知道分数即可。评价的人性化其实是对孩子心灵的理性呵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学生只要以自己的人格和信誉保证考试的真实性,保证其不以任何方式得到不应有的帮助,就可以将试卷带回家或寝室完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评价,使学生与教师共同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真正体现出评价的因人而异性。再如对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采用不同的评价表,根据学生在某一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名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它能促使优生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又有利于后进生克服自卑情绪,树立学习信心,使他们逐步走向成功。评价的层次化,其实是把“关爱每一个学生”真正落到实处。
二、注重评价的多样化
美术评价的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不仅仅指知识领域,还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智动作技能领域。比如认知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评价应该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技能等五个方面;我们国内也有专家指出,评价除了包括智力因素,还应包括自信心、情感、意志、人际交往、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美术评价的信息来源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表现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学生课外的生活习惯、学习效率、作业练习态度、人际交往、文体活动的参与程度等等也不可抛弃,应纳入评价的总体系。所谓“全程”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美术评价要做到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取“等级+特长”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采用优、良、达标、待达标四个级别,对学生进行模糊性评价;然后,根据平时的活动记载和各项比赛的结果,对学生进行特长评估,依据特长的级别重新调整,从而得出学生最后的综合等次。再有展览、比赛等也是评价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更好地健全教学评价的机制。例如,将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进行优劣比较,体验到了成功,欣赏到了美,促进了审美能力的发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美术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教师应根据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特性,将学生在此间的美术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一个方面。综合评价可由“学习态度等级、分项考试成绩、特长考查等级、期中期末成绩”四部分有机结合来完成,在这里等级、分数也得到了科学地淡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
三、注重评价的程序化
构建人性化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不能用老眼光去评价一个学生,应着力打造“科技、人文、艺术融合”特色的现代化新学校为发展方向,每学期开展一系列将“科技、社会、艺术”融为一体的科艺节活动,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里,我们可尝试分三个阶段来看:自主感悟进入情景阶段;操作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这三个阶段都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推进的。.
①自主感悟进入情景阶段
进入情景就是确定需要研究了解的问题,如,我在上完《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之后,让学生用“分析结构与构图,评价自己习作的视觉效果”为题,将学生带进了问题情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合作,相互观摹,做好交流的准备。
②体验操作阶段
目的在于学生通过体验与操作形成一定的观点或理念,本阶段体验操作的内容包括:A、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寻求审美的共识。B、小组内交流时认真对待他人的习作或观点,正确地认识自我。
③表达交流阶段
小组内交流结束后,进行全班集中交流,其内容包括:A、教师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B、代表发言。在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推举较好的观点或习作,总结提炼,教师当场随机选一名学生代表,以中头方式向全班介绍,让全班同学分享成果。C、补充发言。旨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自主感悟
进入情景 体验操作
认识自我 多元评价融合自我 表达交流
突出自我 针对性辅导增强自我 学生个体
总之,美术课程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美术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理解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评价机制,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人性化,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思想,更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在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让我们的人性化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