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初一是初中学习的起始学年,针对初中课程不同于小学课程的内容少而简单的特点,而且初中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和小学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强烈的兴趣才能使学习变得自觉和有趣。课堂上,我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还是重难点的突破,总是精心设计,让学生乐学,这样就逐渐地主动去学了。除了用故事、视频等引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外,我还用学生特别喜爱的漫画形式。特别是那些内容生动,活泼,形象,寓意深刻,回味无穷的漫画,非常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充分发挥漫画作用。例如,让学生欣赏大跃进时期的《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等漫画,可以体会到当年浮夸风的盛行。苏联冷战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中,华盛顿正把一枚炸弹装扮成一只和平鸽。这幅漫画反映出冷战时期的史实,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加以印证,从而理解冷战的实质。
第二 让学生养成有计划的习惯,管理好自己的学习
如果没有目标缺乏计划,学生就会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成绩自然难以提高。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学习,将引领学生走上通往成功的学习之路。学习计划包括预习、复习、做作业,制定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和倦怠,可以确保不会浪费时间,还会做些其他该做的事,如运动娱乐。有了目标和具体任务还要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让老师、好朋友或父母帮忙监督。
第三 让学生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让学习成为探索之旅
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远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开端。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锻炼出创新的品质。牛顿,瓦特都是大家熟知的例子。当孩子有了自己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后,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因而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增强,使孩子越来越独立。因此我在上课时,总是多引导学生提问,提出问题后思考,小组讨论,让学生逐渐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习惯了提问,学生的成长学习过程会成为一个乐趣无穷的探索之旅,视野不断扩展,知识得不断积累,思维更加灵活,心灵日益丰富。“宁给孩子一架梯子,不给孩子一个果子”,对学生的提问,不要简单地告诉答案,而引导孩子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问题的答案。
当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因此需要我们老师坚持不懈的引导和鼓励,我坚持这样做,希望在我们老师的努力和帮助下,所教的学生都能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