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孩子的关爱,是教师师德高尚的体现,也是学校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所谓“学困生”,我个人认为就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其特点为:他们学习吃力,普遍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长期达不到规定要求;身心发育正常、智力正常;造成学困的原因不同,但“学困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辅导或干预是可以转化的。
一、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看,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教育因素的方面看,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看,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看,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式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对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学习困难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实践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自我概念消极。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要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体现对学困生的关爱之心。
与优生相比,要更加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理解他们的苦衷,体谅他们的难处,要用爱去温暖、关怀他们。多激励、少指责批评,更不能以“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言词挖苦他们,以免加重对立情绪。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助长动机性的学习,也能促动个人产生新的行为。
2、发现学困生的强项和闪光点。
必须转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做到这点,要①动以真情,真正从内心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确实感到爱的温暖,与你心心相印。②解除忘掉不良情绪的情景,用有意义的事情填补心理空旷。③用语言暗示,消释消极盛怒情绪。④激励法,使其振作精神,相信自己,理智地克服困难。
3、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努力给他们创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多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安排优生主动接近帮助他们,让他们体验自己处处受人尊重,置身于爱的海洋,排除一些消极因素干扰,如家长、亲朋、同学的讥嘲和轻视。学习上有意识避免一些刺激性量化数据标准,特别是作业和考分等。更不能排名次。即使有量化必要,也只能用粗线条表示,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4、重视分层教学,个别辅导。
在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布置等方面都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如在学生作业的布置上,你规定的作业,“学困生”做不起,进而害怕做作业,害怕你教的这一学科,就一定会走入死胡同。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时,重点是要耐心地演示解题的思路与过程,使他们领悟学习方法,使他们渐渐形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5、培养科学记忆方法。
教学中要充分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强调认知规律。对低年级的“学困生”,写不出词句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困难。教师在教生词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去动用各个器官、实物,使他们从音、形、义多个方面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再者,还可以引导学生把生词放在词组和句子中去记忆,这样既可以记生词,也可以记句子,一举两得,也比较容易记。
6、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师应和家长保持长期有效的联系,遇事及时沟通,共同帮助“学困生”。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家长面前要多说孩子的进步,少说孩子的“不是”,或者是不说。让孩子觉得教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家长平时的言行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坏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孩子。家长对“学困生”要多鼓励,少批评,不要提超过孩子能力的事,应让其逐步提高。
当然,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表现也是极其复杂的,教师既要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又要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学困生”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