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高职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有适应、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与性的问题、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高职院校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本文就高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有高职院校1000余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近一半,高职生已经是我国高校的主体人群,超过“半边天”。在这庞大的高职教育学生群体中,如何处理适应新环境、适应专业学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恋爱以及选择职业等一系列问题,将对高职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有针对性地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事关当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乃至全民素质的要务。
一、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前,学生先是对学校进行了充分地想象,然后才进入学校的,在以后学习生活一些日子后,发现自己的理想与学校的实际无法相符,这时就会造成心理失衡,如不及时调整,有的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发展适应问题
这是高职高专学生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不适应的方面多来自新环境、生理、气候、学习的课程、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个适应过程对每位走进新学校的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因肠胃不适、水土不服、气候不适时,会引起失眠、情绪烦躁、内心焦虑;当学生产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对新的作息制度的不习惯,就会引起恋家、思亲、茫然、失落无助、注意力分散、无所适从;当学生们都很自然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寻找新的伙伴和朋友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时,有的学生一时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困惑紧张,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二)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
三年高职的学生正值独立意识向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增强的时候,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尊重,得到认可。但可能由于期望和现实相矛盾,或没有足以能展现才能的机会与途径,常常使一些学生自尊受挫感到莫名其妙、难以言状的不快。
(三)恋爱和性观念的心理模糊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许多学生对爱情十分向往,但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恋爱观往往不是很明确,与异性如何交往、如何恋爱在观念上也是非常模糊的,有些学生是因生活空虚,为打发寂寞的日子才恋爱的,很容易导致其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有些失恋的学生往往处于敌意、苦闷、自卑等“亚情绪”之中,特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初、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经历、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不当、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偏见、特殊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特别的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特定的青春期年龄阶段和独特的身份(如独生子女、特困生或孤儿),都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多样,更加普遍。
(一)个人定位失之偏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一些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容易出现自卑心理。高职生看不到自身的优势,用自身的短处比本科生的长处,觉得一无是处,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显得古怪、孤僻。其次是自卑导致冷漠。
(二)就业压力大
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就业难,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氛围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无形中使高职生易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三)应试教育积重难返
中学阶段的一些学校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只是考试成绩的高低,高职生的心理亚健康在高中阶段就埋下了伏笔,而学业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大都是选择高职院校,所以这些学生一旦从考试的牢笼出来到大学的素质教育氛围中,各种不适便接踵而来。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受益人数少,心理教育普及面较窄;二是心理教育方法单一,专业性心理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相脱节;三是心理教育思维封闭,观念陈旧;四是师资力量较弱,心理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经验也较为缺乏。而要切实针对全体学生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探求更适合学生情况的心理教育思路。
(一)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
(二)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这种教育具体形式不一,方法很多,最常见的主要有:
1.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主要指通过直接咨询、热线咨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2.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虽然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建立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但是建档后对学生心理的分析、问题的及时发现、并以此进行的引导、干预、矫治等工作还做得不够,没有达到建档的目的。
3.多开展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组织各种心理座谈会、讨论会,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累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经验,提高心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
每位教师在各门学科教学中要重视心理教育内容的渗透,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注重教会学生做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反应敏捷、意志坚强、沉着勇敢、坚韧等品质等。
(四)提高和强化每个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增强其心理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制定心理教育制度,完善心理教育的设施,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宣传、强化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
(五)大力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卫生知识,不会进行心理卫生自我保健。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讲座、报刊、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情绪、行为得到及时地自我疏导和排泄,使许多学生的心理冲突和障碍得到及时地自我调节和控制,许多潜在的因素也可以因之而避免,从而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