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学困生在学习中总是难以提起兴趣,往往苦学,然而成绩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困生的信心。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如何让学困生增强自信心,对学习感兴趣,这是所有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对改变学困生学习现状改观尝试的一些浅谈。
学生学习的过程正如物理模型中的弹簧振子需要有张有驰,教师应以学生为“平衡位置”,以关怀为“弹簧振子”,以自信为“最大弹性势能”,以兴趣为“最大动能”,让关怀包围着学生,将自信转化为兴趣,让学困生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师用心关怀学困生
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偶然的机会,我看了《饭店服务与管理》一书,书中阐述了对于服务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我将服务语言艺术应用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赏识学生、关怀学生、尊重学生,注意与学生谈话的艺术性。学困生是每个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是最容易不被教师关注的学生,其实这些学生当中也有一部分属于潜力股,教师应该正视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鼓励,甚至一个问候,对学生的发展都可能具有推动和引导作用。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班有一个学困生,成绩差,品德也不好,上课爱捣乱,在高一,所有的任课教师几乎都不愿意管他,我也不例外,有一天我路过教室门口,忽然看见他趴在桌子上,这跟他平时不一样,我就进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问“你怎么了啊?”,他不做声,但是我看他的脸色不好,于是又问了一次“你到底怎么了啊?说啊!”他低声的说肚子疼,我说“跟我来!”我带他到办公室,最近我也肚子疼,正好有买好的药,我给他倒了水,把水和药递到他手中,让他喝了,我说“我陪你去看看!”他说“不用了,喝了药,应该就会好的,如果还疼,再去看”,我说“也行,不要硬撑啊!”说完后他就回教室了……。自这次事件后,我感觉这个学生变化很大,上课再不捣乱了,开始认真学习了,尽管成绩暂时还没有上去,但是整个人的品德让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点吃惊,都说怎么变了一个人,老师们也开始慢慢的喜欢上这个学生了,我上课的时候也时不时的眼神会在他身上停留一下,有一次课间我叫他来,鼓励他说“你最近表现很棒,老师们都很喜欢你,希望你继续努力,他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在我桌上放了一张纸条“老师,谢谢你的水和药”,我突然意识到了,就是我的那杯水和药让这个学生改变了。
二、教师引导学困生找回自信
自信心是每个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种自信,他相信自己能把小板凳做的更好,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信,才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学困生的最根本问题是信心问题,由于他们在学习中多次受挫折,心理脆弱,总是回避问题,认为教师瞧不起他们,疏远教师,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对这样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发掘其性格的闪光点,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赏识学困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赏识对学困生的教育作用格外重要。
在我班里有一位女生,个性很强,不合群,在穿着打扮方面很讲究,唯独成绩很不理想,有一次和其他同学谈心时,无意提到她,得知她唱歌很好听,于是在班会课上,我任命她为我班文艺委员,那节课,我看得出她既吃惊,又开心,在那以后班里的活动她都搞的很好,而且每次搞完我都夸她能干,干的漂亮,她每次听完都很开心,慢慢的我发现她在我的课堂中越来越有状态了,几次月考下来,我带的这门课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一位懂得教育艺术的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和需要,把赏识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他们,让他们重拾自信、走向成功。
三、教师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尽可能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课堂,常常能听到学生们的阵阵称赞声,他们的课堂气氛很活跃,能调动每位同学思考的积极性。这让我感受颇深,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例如:我联系生活,用形象的实例来解释物理现象:①在“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中,我把“单分子油层”比作一片散放在桌面上的小钢珠(小钢珠要一个紧挨着一个);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公式△U=Q + W,作以下比方:Q—劳动, W—晨练,△U—锻炼身体,这样以“劳动和晨练都可以锻炼身体”恰好能够说明“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内能”的关系;又如:我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等量同种电荷间的、等量异种电荷间的电场线分布,把这些抽象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具体的,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无形的转化为有形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再如:我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学后教等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自己,优化教学方式和理念,给予学困生关怀,让他们拾起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让每一位学困生都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饭店服务与管理》 中国科学出版社 曹洪珍 20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