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娴熟地掌握地图是学生真正弄懂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好地图,并运用好地图,对初中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刚开始学习地理时有的学生就连基本的方位问题都搞不清,更不用说对宇宙空间的想象能力,所以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要让他们学会运用地图,得想一点小技巧。都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那就用“对话”的方式来学会运用地图吧。
首先,“我来问,图来答”。两位陌生人见了面,为了消除尴尬局面,开口问的第一句话是:请问,贵姓?面对一张地图,你也可以问一问它的“姓名”——图名,从图名中你就可以获取很多信息,至少知道本图是反映哪方面地理知识的(自然知识、人文知识、自然知识中的地形还是气候……)。见了陌生人你还会注意他长得模样,看地图也是一样。地球仪是立体的地图。“地球仪为什么要做成正球体?”“为什么有底座?标尺是干什么用的?”“地球仪上的颜色、符号、文字分别表示什么?”当你面对地球仪的时候,这些问题你是否都试着去问一问呢?“主动出击”,只要你主动去问、去探究,就会消除“距图与千里之外”的感觉,让地图为你所用。
其次,“图来问,我来答”。我们常说:要换位思考。在阅读地图的时候,与地图换一换位,也许你会有“峰回路转”的感觉。“地球公转示意图”承载着诸多信息,是一个空间概念很强的地图,很多学生在这幅地图面前止步。不如换个角度,假设自己是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把自己融入其中,也许就很容易理解了。在授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北半球的夏季很热,面对太阳我们会习惯性的低下头去,而正因为低着头我们才热的,你信吗?”一句话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我请同学们假设他们自己的目光为太阳光,我的头为地球,鼻子为赤道,鼻子以上为北半球,以下为南半球。我问:“我低着头时,同学们的目光是集中落在鼻子以上还是以下?”“我的头顶会在你们的目光里吗?”“我的下巴呢?”这样同学们就得到这样的结论:当目光(阳光)落在(照在)鼻子以上(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取的太阳光热多,为夏季,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而当我扬起头再问这些问题时,结论正好相反。我请同学们也试着和我一样去做,很多难题便迎刃而解。
图1.10:大家好!我们是经线。
图1.11:大家好!我们是纬线。
图1.10:我们是半圆,我们长度相等,我们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
图1.11:我们是圆,我们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越向南北两极我们的长度越来越短,我们与你们是垂直的关系,所以我们指示东西方向。你们都长得一个样,如何来区分呢?
图1.10:人们人为的把穿过英国伦敦原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作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划分了180°,以东的称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以西的称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这样就把无数个相同的我们给区分开了。你们呢?
图1.11:我们好区分啊。赤道是我们的老大,以它为起点——零度纬线,相信大家很容易记住它。向南向北各划分了90°,以北的称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以南的称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其实我们也有长得一模一样的,如30°S和30°N,用字母就把它们区分开了。
请两位同学来扮演图1.10和图1.11,在增进学生参与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了知识难点。
上面仅是举了一个例子,可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容易混淆、有可比性的地图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对话方式,使自己更好的理解地图,更充分的运用地图学好地理知识。
总之,掌握地图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要想地图为自己所用,就要铺下身子,走进地图中去,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而有滋味,各方面的能力也一定会逐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