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记得在一家权威杂志上登载过这样一段话:现代教育体制存在的最大的症结之一是教育的行政化和教师意志的主导化,常规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在教学内容上统得过死,划分过窄过细,在教学方法上捆绑过紧,往往以“控”和“灌”为主,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老师设定的思维框架内,自己没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考试方法固守一种单调的统一的模式,缺少灵活性,缺少生气。这种方法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对这种常规教学方法体系进行改革。
近年来,我们学校推出了“两先两后一小结”的学习方法,打破了一贯的同步培养模式,坚持了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原则,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的思维空间。具体实施如下:
一.先预习后听课
教师在讲每一篇课文之前,先布置一个预习作业,这个作业数量不限,只要学生对要学的新课文有疑难问题,便可尽情写在作业纸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觉得新鲜,老师觉得目的明确。其实,以这种方式布置的作业,学生写得并不少,他们觉得老师信任自己,便把这篇文章中不明白的问题统统写出来,有的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会写很多疑难问题,而且问题涉及面广,有创造性,可谓独出心裁,不拘一格。例如:学《故乡》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鲁迅儿时的美丽故乡在20年后会如此破败?人们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美好心灵吗?为什么杨二嫂和闰土在同一环境下生活,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学《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问:体制改革是什么改革?“量子论”是什么意思?学《从三到万》一课问: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象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教,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不是说“天才”看到什么就懂什么吗?为什么还需要有人教?学《七根火柴》一课问:在茫茫草地上,没有火柴皮,火柴怎么燃……
有的问题很深奥,老师一时都无法答出,有的问题则是幼稚可笑的,根本无须回答。但这却是他们发自内心主动提出的,并不是我们牵着他们的鼻子强加给他们的。因此,他们学得积极,学得愉快。
老师讲课时,讲到某个同学提出的问题,便用眼睛示意一下,这个学生便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时,他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对其它问题也认真地听,认真地记。而其他同学也瞪着眼睛边听边记,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下面的问题被讲解。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先复习后做作业
每讲完一课时,我布置的作业一般分必做和选做两种,必做题是课文中设计的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而选做题则是我在课堂上讲解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结构知识、能力知识,作业数量还是不做严格控制,但必须写,书写作业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么长时间来,我发现除了极个别调皮贪玩的同学敷衍了事外,绝大多数同学都写一大页,这比生硬地布置作业给他们做要好得多。这种形式的作业,他们没有必要抄袭,也没法抄袭。一般同学都能先看一下老师讲的知识点,然后在自习课上认真做作业,同时,他们还可以在作业纸上写下通过学习又出现了那些疑难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而且上课时我再让他们四人一组讨论上节课老师讲的知识点,各抒己见,场面热烈,这样,他们就轻轻松松地巩固了知识。
一般一篇课文要讲一两个课时,这样同学们就要做一两次作业,而且每次作业都是灵活机动的,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 掌握了知识。
三.小结
教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每一课学完以后再来个小结。小结的写法就更自由了,可写本课的知识结构,可写本课的能力要求、方法要求,更可写通过学习本课以后本人的收获体会。总之,可以自由发挥。有的同学学完《有的人》模仿此文写了一篇讽刺性的打油诗:有的人,解出一道难题 骄傲的:“呵,我是天才。”//有的人,解出一道难题 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有的人,他学习是为了自己名扬四海//有的人,他学习是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有的同学学完《都市精灵》写文章呼吁世人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的同学学完《七根火柴》一课,主动总结了“……”的用法……有的同学学完《马说》一文主动写了一篇读后感,对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进行了驳斥……丰富多彩,足见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
小结写完以后,把本课所有作业装订成册,顺序是:预习、随堂作业、小结,然后自己再加个封面,这一封面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
发挥想象力的机会,他们在《马说》一文的封面画一匹耷拉脑袋的
马,旁边画个执策者,嘴里喊着:天下无马!在《学问与智慧》一课封面画一把金钥匙;在《七根火柴》封面画一个战士手捧党证,党证上是七根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在《从三到万》封面画一个老先生,执笔描着“一、二、三……”一个学生在旁边轻浮的喊着:得矣、得矣……
一单元完毕,学生上交装订成册的作业,老师再评改,对有创新者提出表扬,给予鼓励,对较差者予以个别辅导,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我发现特别是平时调皮、不守规矩、上课打个岔儿、接个话巴儿的学生,他们的创造潜能不可低估,他们的作业数量不多,但问题却是新颖出奇的。
学生最可贵的动力是好奇心,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才有所创造。牛顿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感到奇怪,进而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探索,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12岁时就对空间和时间发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才激励他进行科学研究,终于创立了“相对论”。“好奇心”被居里夫人称为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可见,好奇心对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推动学生学习,去推动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是教育思想的核心。“两先两后一小结”的学习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激活蕴藏在他们头脑中的创造火花,使他们充分发挥潜力,释放学习和创造激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