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未来社会和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但目前学校教育仍存在着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与德育教育相分离。要克服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进德育方法,增强课题教学中德育的无声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内容丰富多彩,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哲学思辩能力教育均可贯穿其中。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应以发展学生的感知生活的理性思维能力为主。如前文所述,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没有一颗感知生活的心灵,没有一颗思考生活的大脑,其作文必然内容贫乏,思想苍白,表现无力,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德育教育常常被忽视的几点。具体来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向上乐观的心态。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当代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似乎缺乏感动,表现出来的常常是麻木与冷漠,而且更津津乐道于生活中的黑暗与丑陋。在他们的情绪里,愤怒多于感动,网上流行的“愤青”就是表现之一。反映到学生作文中,内容多数是批判与揭露,感情多数是诅咒与鞭笞,在文字表达上较为精彩的也往往是这一类作文。要求写作歌颂与赞美的文章,他们常常无从落笔;抒发美好情操的文章,他们也写得言不由衷。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让这种美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从而进行德育教育,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大有帮助。
2、正确的处世态度。中学生涉世未深,对人对事往往意气用事。其实,生活即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但宽容、合作等意识较差。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思其与人交往中的是非对错,从而发掘写作素材,对形成其正确的处世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3、正确的认知观念。如前文所述,学生的幼稚与单纯,导致他们在认识事物时,非对即错,非此即彼。在写作教学中,就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身边的一切,凡事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看事物要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这些均可通过在学生发掘素材、形成文章时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呈现德育
现行语文教材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其德育内涵,在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前提下,突出求教教学目标。学校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呈现德育目标应与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目标视为同等重要。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一次,我叫一个平常胆怯的学生回答问题。第一次,这个同学回答得结结巴巴,但意思表达出来了。我并没有马上让这位同学坐下,而是微笑着对这位同学说:“我知道你有些紧张,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但如果让你重说一遍,我想你会表达得更清楚。”果然如此!按常理,这个学生早该坐下了,然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走过去,向这位同学点点头,并拍着他的肩膀说:“很好,我就知道你行!如果你能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地把刚才说的再说一遍,你会说的更好”事实不言而喻。在我与全班同学的掌声中,这位同学增强了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更是成才的精神支柱。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凭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把握时机,重树学生的自信心,可谓用心良苦。教育中教师如何观察学生的反应,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进程,如何捕捉鲜活的教育挈机,这堂课给了我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场景激发德育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后,为情景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在作文教学中讲怎样写慰问信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始在屏幕上放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一组画面,残酷的现实让人目不忍睹,对遇难群众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紧接着我利用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让世界充满爱心。
(四)教师小结点明德育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写作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在作文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作文水平靠的是多读勤写,在培养学生多读作品的时候,要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读一些健康的书籍,一些有进步意义的书籍,使学生通过教师在作文课上的德育渗透,学生在阅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在学生作文的批语上,要不断渗透德育,正确引导学生
(五)在作文批改中渗透
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总要下评语——眉批、旁批、总批。寥寥数语,分量并不轻。有时一语误下,就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说得夸大一点,可能会把一个文学家扼杀在摇篮里。学生作文模仿性很大。有的学生仿写把握不准尺度,抄袭过多。面对这种情况,作教师的如果不加分析,指责一通、大笔一挥写下:“纯属抄袭!”这样,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在下批语时,应从感情上交流,既肯定其仿写的做法,又委婉地指出他抄袭过多的毛病:如“仿写是作文练笔的好途径,借鉴他人的可尽快提高写作水平。但是,在仿写过程中要尽量多学他人的谋篇布局的方法。至于语言的表达,要用自己的,要把他人的化为自己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缺点,也明确了作文练笔的方法途径、在思想感情上,尊重了学生,学生自然会信心十足地去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我采用的上述方法的共同之处就是,教师在语文学科德育渗透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和语文教材所内含的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有机协调地、不露痕迹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愉快、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