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明确主体促创新、营造氛围激创新、树立自信心鼓励创新、以质疑引导学生创新,必须从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求创新、开展课外活动育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明确主体促创新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只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提问不仅仅由教师主导,也可由学生主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做出多样的回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并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靠大家的智慧解决难题;引导学生多思、深思、爱思,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真正认识自己、调控自己、发展自己。
二、营造氛围激创新
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学习的前提。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习的情绪才会有随之到来的高潮,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情感陶冶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从死记硬背变为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里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表达不同见解,独树一帜。
三、树立信心鼓励创新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要着力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使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肯定,要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致尽的追求和力量,从而滋养学生创新的土壤。
四、质疑引导启发创新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设“疑”入手,注重起疑,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造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爱思考,敢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并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深钻细研,然后让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则相机给予诱导、点拨。鼓励学生要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
五、引导想象求创新
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牛郎织女》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对牛郎织女最后的结局进行想象。结果,有的学生联想到孙悟空被牛郎织女的恋情感动而大闹天宫,为织女争取得了自由,重回人间与牛郎团聚,过上了幸福生活;有的学生联想到“七七”鹊桥日,牛郎带孩子与织女相会后,孩子吟诗诵读的情景;有的学生联想到牛郎和织女“七七”鹊桥相会话蜜语的情景;有的学生则联想到牛郎织女的深厚情感打动了月老,在月老的帮助下,织女又重回到牛郎身边;有的学生联想到牛郎和织女分离后,牛郎发愤图强,致力于发展自家的牧场,大力从事养殖业,成为世界闻名的养殖专家,此举感动了王母娘娘,答应织女回到人间和牛郎共同创业。多么富于情理的想象!总之,教师要根据文章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节和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丰富多彩的想象,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激活想象细胞,开发创造力。
六、开展活动育创新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活动课就是将生活和语文学习能力衔接起来,把课文和生活融为一体,把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走向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境地,这样更有助于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有作文竞赛、诗歌朗诵、辩论赛等主题活动,还有讲故事、演小品、演课本剧等说唱表演活动以及优秀习作、手抄报、文学社刊等作品展评活动。例如,在教《负荆请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扮演文中不同的角色,这样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