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语文教学来讲,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动学生的心灵,触发学生的情思。引发学生与课文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以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成功的导入,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了精彩的世界;也如同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感到了淘醉;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步入了广阔的殿堂。好的导入为授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标题导入新课;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痛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与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课文的中心。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农历六月,也就是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是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丹是红色,也是荔枝的颜色。即荔枝的产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成熟期在夏历六月,成熟时的颜色为红色。学生通过对题目的了解,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大有收益。
2、讲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讲一个短小精悍的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如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可以先讲《红楼梦》中的两个故事: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石”。“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了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3、时代背景导入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就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对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十分必要。如教《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可先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朱自清不满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他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本文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当时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这样介绍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以外的事情有个大致了解,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愉快的进入新课学习。.
4、用名人逸事导入新课
对于名人,学生对他们的侧面及一些小事了解甚少,但学生对此常常表现出很好奇的兴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教学中,搜集一些鲜为人知的逸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时,由于学生刚刚学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可先蒋李白与杜甫的逸事讲给学生:在唐代的诗坛中有“南北泰斗”之称,一个是称“诗仙”的李白,一个是称“诗圣”的杜甫,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这两颗诗坛巨星,原先不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互相之间都是幕其名而没有见过面。传说有一天,杜甫千里迢迢来到李白的住处寻访。不巧,李白到朋友家喝酒论诗去了。杜甫就在李白家的后院假山旁踱来踱去,突然听到泉水叮咚响,他有心无意的以泉为韵,脱口而出“泉泉泉泉泉泉泉”,恰好李白刚走进家园,只见一位头戴蓑笠的陌生人,直看着泉水发愣,应声和道“洒下银珠粒粒圆”,杜甫见此人仪表非凡,出口韵中,忙问“此公莫非李太白?”,李白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真不愧为“诗仙”“诗圣”,出口成韵,相映成章。他们的联诗竟成了俩人的见面礼,从此两人结为亲密诗友,开始了“醉眼秋共被,携手日月行”的游历生活。如此两位大诗人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备感情切,愉快的进入学习。
5、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会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悬念的设置上,教师应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教《皇帝的新装》一课,先讲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断的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的好?”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个导入利用课文联系现有的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课,从而为课文的成功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讨论导入新课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认真讨论,讨论的结果就是新课的主题。教师逐步引入或巧妙的过渡到新课内容上。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与记叙文的倒叙手法相似,扣人心弦,启迪效果非常明显,而且还能起到一个强化主题的作用,很适合当前课改的需要。
总之,导入新课教学是一门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导入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有明显的效果,若能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对于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将是极大的促进和推进,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