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013年,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方案。新方案中明确指出,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但其中听力50分。可以看出,本次北京中高考英语改革的目的是希望改变我国中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应试向应用转变,切实改变中国学生“哑巴英语”的情况,要求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北京的新模式必将带动全国英语教学向新的模式发展。而学生要想在中考及高考英语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加大英语听力及口语训练。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何克抗教授于2004年提出了语觉论。何教授指出,人类除了常知的五种感觉外,还有一种语义知觉,即语觉,而这一感觉专门用于感受与辨识语义关系。语觉论认为 “听”即是对言语的理解,而“说”则是话语的生成。而在言语理解向话语生成的过程中,人类对语音、语法、语义进行心理加工。语音和语义的心理加工能力具有先天遗传性;而语法的心里加工则主要靠后天习得。因而,听说能力主要与遗传有关,读写能力主要靠后天获得。
何教授在国内外专家对成人及儿童于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及不同条件下学习语言的多个案例,经分析得出了一条‘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该曲线清晰显示出,儿童的语觉生长发育关键期是0~12岁左右,而最佳敏感期是在0~9岁,从9岁后,该曲线成下降趋势。到12岁时仍可维持一半,而在9-12岁这一阶段中下降速度加速,到14岁即可下降到10-15%. 也就是说,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的儿童语言的敏感期( 尤其是1~4年级为最佳年段) 。由此可见,基于语音和语义的心理加工能力与先天遗传性的不可分割关系,在语觉关键期内加强对儿童 “听、说”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何教授在总结并批判继承当代主要几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语觉论的指导,提出了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该模型清晰展示了“听、说”的心理加工过程。
在这个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语声输入端有两条反馈线。一条为“内反馈线”,即语音感知→语音辨析→单词识别→语块生成→语义辨析。另一条为“外反馈线”,即语义匹配→语义分离→单词识别→音位规划→发音规划。何教授认为“言语交际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言语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言语交际”指“进行双向实时言语互动”,特别是“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强调“以言语交际为中心”,教学者应力求设计多种多样的听说活动,使学生在有丰富语境和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培养听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以语法分析为中心”,也不是“以听力训练为中心”,更不是“以读、写训练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几个模式:
- 师生对话—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表现为主
师生对话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单词量少,知识面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但在新教学模式中,应一反常态,改变师生对话中的教师为主导的固有角色,改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可适当纠正学生提问中出现的发音、语法等问题。师生对话可采用轮流法,即每名学生就相关话题轮流问老师一个问题,也可采用一对一法,即每名学生问老师3-4个问题,均由教师作答。教师可有意挑选相对学习好的学生先提问,这样可以给其他同学做榜样,这样即使在口语表达方面不擅长的学生也可模仿完成对话。
- 学生分组对话
学生分组对话可最大化的在有效时间内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传统的学生分组对话往往以同座分组对话为主。由于学生座位固定,这种分组方法有一定的弊端,会形成长期固有的交际模式,即一方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方处于弱势地位,因而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与锻炼。因此建议打破同座分组模式,采用随机分组方式,或教师指定分组模式。随机分组可增加的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而在教师指定分组模式下,教师可有意的将善于表述的学生与不善于表述的学生搭配分组,使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鼓励,增加参与兴趣。
- 角色扮演
该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意选取故事性强,角色相对较多,且对话充足的课文予以实施。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提前分配角色,或学生自荐选取角色。并鼓励学生在完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添加对话,以使表演更丰富,对话更完整。实践证明,角色扮演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也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鉴于角色扮演牵涉学生精力较多,不可过于频繁,且教师应精心组织,不可让学生表演过多,而交流过少,那样就偏离的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而变成了表演“哑剧”。
- 看图说话
现在的英语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插入了大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画得卡通可爱,更主要的是图片与课文内容完全匹配,很受学生喜欢。因此,教师可在学生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后,通过多媒体辅助,只提供给学生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复述课文内容。初级阶段可由几名学生每人复述一部分,共同复述完成。
- 模仿课文演讲
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课文改编, 创新拓展。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或给人为单位改编故事。 将课文中发生的事改变为自己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已学语言, 不仅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还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在儿童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何克抗教授所提出的语觉论,力求抓住儿童的语言敏感度,以交际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口语教学中师生对话及学生分组对话是最方便有效的教学方式。然而,教师也应积极融合其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供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鼓励学生的交际热情,以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1 ] 何克抗.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克抗.语觉论与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4 (12): p5~9.
[3] 何克抗, 林君芬.基于语觉论的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 J] .中国电化教育, 2004, ( 12) :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