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机械、程式化。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课堂上要有真正的精神生活。”因此,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
1、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实施以情施教,日常生活中就应该与学生拉近距离,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平时多到教室里走走、看看,跟学生聊聊,谈一些轻松的话题,或与课堂相关的有关话题,或与课堂无关的日常琐事,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需要,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平等的师生关系,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促进师生人际情感的沟通。另外,在备课时要千方百计的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让学生带着快乐的情感听课。使教学内容所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运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情知并进。
2、以情优教,发掘课文的内在情感
以情优教。“情”是贯穿课堂教学的生命线,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阅历、生活背景等原因,学生对课文情感往往不能解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内涵丰富的教材,活生生的学生,教学的过程就是各种情感内涵的发掘、释放、迁移的过程,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励、启迪、深化学生的情感。给于学生“丑小鸭”战胜自卑的勇气,“小马过河”的聪明与多思,让他们把学习作为一件乐事。他们的潜能才能被激活,智慧的源泉才会被发掘。
3、以强烈的激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于人”,要感动学生,首先教师先要感动,冷漠不可能换取学生的热情。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可通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敏锐地感知教师的情绪。所以,教师切不可将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在课堂上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积极投入的情绪,创造一种强烈的、融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作品是作者情感的产物,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发诸真情、出于自然”。既能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又能时刻想着学生,用“心”去交,用“情”去导。用自己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感人的效果。
4.诱发冲突,点燃激情
学生一般对习以为常的问题、体验通常缺乏兴致,无动于衷。通常是教师在设置疑问时,要有意设置矛盾冲突,没有确定性答案,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他们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通过争论,袒露自己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诱导学生直抒胸臆,各抒己见,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促进学生的理解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高。
5.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教师的语言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的,要使教师的情感准确而完美的表达出来,必须以声传情,教师的语言修养是课堂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更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在教学用语中,应注意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因素,抑扬顿挫、绘声绘色,讲究语言的色彩,感触声调的响亮、沉郁,启迪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共鸣。一般用于表达兴奋、激昂的情绪时可快,用于表达沉郁、沮丧等情感时应慢。还可通过音量的高低变化,语速的快慢交替来表达情感。其次,在语文教学中,以情语传情,体悟感受情感化,体现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朗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品味语音的朗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认知的重要手段。在朗读过程中表达喜怒哀乐,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情动于中,形之于声,把文中静止的情感变成真情实感,从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
6.以体态表情,使学生增强体验
有时侯,体态语言可以取代语言而发挥其独立传递信息的作用,甚至能够超越语言的表达作用,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体味《夜宿山寺》这首古诗的高旷静远时,通过学生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意后,我们全体师生闭目静思,感受诗歌意境的深幽情调,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体态表情能大大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体态具有自如性、灵活性、随机性。教师要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言,更好地将教学情感推向极致。微笑是面部最动人的表情,以情优教,把微笑撒向课堂,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倍感亲切,共创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促使师生心灵达到默契、共鸣。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进了自己的真情,以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么,语文课就会有情有趣,也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