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当前,如何在教学中揣摸、寻找出能体现《标准》中一系列新理念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提高,已越来越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们就在教学中积累的成功实例,从实践的角度谈谈新课程下改革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一些体会。 教学方式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与精彩。 引进生活活水,重组数学教材 教材是落实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材料更贴近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学习,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确是“有用的”。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理解三角形含义 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的特性 分类。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影片:两位小同学正在修一张摇晃的椅子。影片结束后,我问道:“同学们都是非常爱护公物的,如果你的椅子也摇摇晃晃的,你会怎么修呢?”学生们顿时陷入思索,回忆生活。生1答:我会检查是不是钉子松了,如果是,我会把它钉紧。生2答:我会在椅子下面加根木条。师追问:你会斜加木条还是横加木条呢?这时学生们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出现横加木条和斜加木条两种结果。师(点击课件):如果横加木条就与椅子脚形成长方形,如果斜加木条就与椅子脚形成三角形,到底哪种方法更好呢?还是先让我们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吧!教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世界》,然后教学三角形的含义、特征、分类等,最后,再回到课初修椅子的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解决这一悬念,这样重组教材,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了教学目的。特别是生活活水的引入,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智慧。 凭借生活体验,解决教学难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不可能如此单一的呈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也以纯数学的形式进行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不但会感到抽象,甚至还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相反,如果把数学知识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清晰得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应用题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之间的对比是一个教学难点,曾经有学生在做“一支铅笔8角钱,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4倍,买一支钢笔多少钱?”有几个学生这样回答:8÷4=2(角)答:买一支钢笔2角钱。学生之所以会得出这种错误的解答,主要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于是我把这道题搬上黑板进行一番耐心的讲解,如:谁是标准量单位“1”呀;求钢笔的价钱就是求铅笔的4倍是多少呀;这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等等,突然有位学生说道:“平常我买钢笔的钱都比买铅笔的钱多得多呢,所以求钢笔的价钱肯定是用铅笔的钱乘4,如果除以4,那不是钢笔的价钱更便宜了吗?”听完这番话,那几个刚才眼中还有些疑惑的同学连连点头。当时我还纳闷:我一番苦口婆心的讲解,还顶不上一个毛孩子的两句话。其实这正是实践经验所起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教学知识难点时,教师除了要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进行教学,只有这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体会数学,理解数学,更好的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方式的自主化,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数学 亲历学习过程,感悟知识的生成 数学知识是对广阔现实背景的概括与提炼。教师决不是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学得某种知识的同时,也学得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一个个分离的文字结论,而应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焕发应有的生命活力。 创设探究空间,主动获取知识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下力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创设更广阔的探索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和探索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主动获取知识。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构件三角形的概念,在学生用小棒摆,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只有将三根小棒首尾相连所拼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围成”的含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意义。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为了让学生体现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让学生探索的空间:请同学们帮助影片中的小朋友修好晃动的椅子,用学具自己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模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探索出最佳修椅子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特别是在三角形的分类时,通过合作学习,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总之,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