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将初中语文教育的重点从单纯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上的挖掘和体现,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作为个人创造力的体现,逐渐成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以及能力培养上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随着目前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深入,在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已经从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方面转变为对学生能力上的挖掘和体现。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作为个人创造力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此成为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的能力。语文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具学科,也是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因此,对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更新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上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要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的话,首先对教学观念进行改革,因为教学观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性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思想,打破老化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大胆创新,将更新颖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多方面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改变现有的死板硬套的教学模式,赋予教学方法以创新性,将更多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敢于发现,勇于探索,善于提出的习惯,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好基础。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还必须要改变老师与学生之间严肃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在老师面前不太敢说话,更别提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应当允许学生在讲课过程中提问,课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语言嘉奖那些勇于发问的学生,刺激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
二、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的培养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维要求多角度,多方面,从不同寻常的视角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启发学生对同一事物以不同角度观察思考的发散思维。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将不同方面的想法有效的结合,并使其可实施,将思维转变成成果,运用到现实中来。另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以采用快速联想或急骤联想的方式。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训练方式,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现实中,利用中学生具有的好奇心,随时变化更新我们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的思维。
三、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思维求异
允许学生对教材提出质疑,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学生往往相信权威,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书本和老师不疑有他,这样不利于纠错,是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学生的与众不同的想法都要给与表扬或肯定,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他们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解惑。对于课本中存在的疑点,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利用这些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怀疑,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开始就是怀疑,有了怀疑,就能开启创造的大门,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但不能走极端的路线,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质疑是思维上的求异,是真理之门的钥匙,没有求异的质疑就没有创新。如果只是一味的否定一切,那么就会越来越偏离真理的道路,这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四、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上的运用
现如今传授知识的手段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师如果能用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话,这无疑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如把教案设计成课件,配上生动的图画和音乐,让学会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文章的意境,并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记忆,更为学生从自我感受上进一步深化思考提供了条件。又如利用电影,话剧等影像资料将小说剧本类课文进一步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已经阅读过文章的基础上观看这些多媒体影像资料,等于学生跟演员一起又进行了二次创作,这样会让学生对每一篇这类文章产生不同的理解,已达到对文章创新性的领悟,并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多角度思考,生成不同于以往或不同于前人的新想法。
五、突破课堂的局限性
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无法在有限的课时上,将语文这个学科的丰富内涵展现在学生眼前,更因为语文学科适于自学的特性,突破“讲台”的局限性,便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所在。因此将课内外的学习连贯起来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精短的演讲,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表达的东西受到了大家的瞩目,激发他们平时去思考去发现,便于将自己的东西与大家交流。同时要求学生去聆听,接受别人的想法,去思考,并拿来与自己的想法作比较,拓展自己的思路,有利于发现新事物,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课下,教师应该多多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经验,将名著经典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多多思考。这样既引导学生在阅读方面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又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
综上所述,每一个学生都是没有打磨完全的玉石,抓住他们的特点和心理,投其所好,因材施教,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促进每个人形成独立和谐的个性,将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才能使一代人成为能够在未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有用的人才,才能使他们成为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彭隆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型[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
[2]吴松年,刘铁铮.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语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
[3]李国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硅谷.200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