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互联网 sk002 | 张军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语言学习及其交际作用的影响,导致学生再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英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句型,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得体的句子,甚至会出现许多误会,使交际无效果或产生相反的效果。为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英语课程标准把初步培养跨文化能力列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内容与目标中,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逐步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笔者就此结合实际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要充分重视学习主体的情感特征。

  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努力去理解外国文化。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r对于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大千世界的共性和异质,使其达到自觉与他国文化相适应的境界:“入境则问禁,入国则随俗。”

  二 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字母等同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西文化差异的差异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其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 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以第一册的Lesson 1为例,其中学生向老师问候说:Good morning,teacher.(老师,您早上好。)在英美国家里,从早起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 morning. 有时告别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时左右说:“您早”,告别时更不能这样说。在汉语中把“老师”当作一种称呼,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在上此课时,我们有必要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Sir/Madam或Mr./Mrs.,在日常交际中,关系比较密切的还可以直呼其名。再如在说时间和地点时,汉语的习惯是由大到小,英语则正好相反:英美人对待别人夸奖时会很诚恳的说: Thank you,但中国人则较含蓄内敛,会很谦虚的客气一番。这种语言知识讲解与文化差异比较同步进行的做法适应性很强,尤其在基础教学阶段,能清除影响得体交际的障碍,为正常交际铺设道路。

  三 结合课本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JEFC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以挖掘,如name, old, dog, pork, beef, look out, breakfast, take—away food, sports, Christmas, colors……对于这些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他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以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以“dog”一词为例,在语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很远。“狗”在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可恶的人。但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一词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 lucky dog (幸运儿)。”又如“green”一词,它除了基本意义“绿色的”之外,还有如下用法: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 green hand 生手,没有经验的人;green-eyed 妒忌的……对于这样的词汇教师随时给予介绍,学生才能真正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四. 练习教材补充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除了语言交际以外,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等也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还要适当的进行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例如,在讲授第二册的Unit20时,我们就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强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至“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所以像课本中出现的“hamburger, sandwich, chips, fried chicken”等 take-away food 就应运而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此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注释和插图中习得有关文化知识。JEFC教材的课文注释,不仅仅局限于语言难点及其翻译,而且增强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介绍。例如第二册Lesson79的注释1:英国人喝茶和中国人习惯不同,英国人通常在茶里(通常是红茶)里加糖或牛奶,或两样都加,而中国人一般什么都不加,习惯喝清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向学生进一步补充解释:“红茶”已成英文为“black tea”,而不要望文生义的译成“red tea.”

  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充分的借助实物、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来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以进一步增进教学效果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五. 做好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文化主要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国人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成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 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的W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代表religion, M 代表marriage. 由此可以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情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更清楚地了解。

  总之,文化的融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尤其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
《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是教育部主管,首都医科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国内首本转化医学领域内的专业性电子期刊(CD-ROM,CN11-9304/R,ISSN2095-154X),每季度末...
山西医药《山西医药》
《山西医药》杂志,于195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4-1108/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影像诊断、...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半年刊)是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它的任务是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
华中学术《华中学术》
《华中学术》(季刊),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以及开展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由文学院主办,文学研究所主持,创刊于2009。 《华中学术》的核心是学...
散文诗《散文诗》
《散文诗》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199/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鉴赏、启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徐州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科学学术期刊。本刊以推动教育研究、服务教育事业为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