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后进生”的教育转化问题,但对“中等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却未能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让他们始终处在中间的位置,事实上,“中等生”是最有潜能的一部分学生,搞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对班风、学风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浅谈 “中等生” 教育转化 认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后进生”的教育转化问题,但对“中等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却未能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刚接一个新班时,能在教师脑海中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即“优生”和“差生”,而对人数较多的“中等生”却缺乏足够的关心与重视。这样,无形中老师就忽视了他们,从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但事实上这个群体又有薄弱的一面: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正是这些原因,让他们始终处在中间的位置,实际上,“中等生”是很有潜力的一部分学生,搞好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对班风、学风以及学生个体素质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实际,对“中等生”的教育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是由于许多老师对“中等生”教育转化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肯多给“中等生”一两分钟的思考时间;辅导时,教师又忙于照顾“后进生”,而无暇顾及“中等生”,所以,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认识与对待:在疏导学生问题时要做个有心人,多给他们一些耐心与时间,多给他们一些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蔚蓝晴空。
二、重视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对“中等生”的教育既不同于教育“优等生”,也不同于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一)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班集体凝聚力强的班级,学生大多乐于奉献,在奉献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他们往往会群策群力参与班级的管理。因而增长了才能,在管理中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这样便促进了整个班集体素质(当然也包括“中等生”在内)。
(二)确立“优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激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榜样激励法的效果最明显,如果能确立好“优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那“优生”的言行必将对“中等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他们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思想认识等诸多方面。教师要先从改变部分“优生”的优越意识开始着手,消除“优生”、“中等生”之间的心理障碍,让“优等生”看到“中等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中等生”感受“优生”的平和、善意与乐于助人。
在榜样学生中,我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大家意识到当榜样学生不是为了一时的光荣,应该更加以身作则,成为班级中各方面的示范。对于一些不太自觉“中等生”,我请榜样学生和他们结成手拉手小伙伴,榜样学生的进步的同时也要帮助这些“中等生”一同进步,效果比较明显。
(三)要让“中等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没有人比自己更认识自己,也没有人比自己更不认识自己。“中等生”很难充分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以教师应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让更多的“中等生”参与到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优点重拾信心;了解自己的缺点,不断改正。
在一次辩论比赛中,我打破常规,从“中等生”中挑选了一名主持人,并布置好任务,尽管我知道这样的安排定会引来众多的质疑与不满,但他后面的表现却让大家跌破眼镜。小主持人一上台就给我们一个惊喜,他不是宣布比赛开始,而是向大家问好,以此来拉近与大家的距离。他声音宏亮,不光能按我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而且还能作适当的评论。这样的表现,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优等生”。
(四)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善于从“中等生”的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例如,在一次课堂质疑时,大家都按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质疑,但一位“中等生”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文章的作者知道我们质疑他的观点,他会有什么反应呢?我特意表扬了这位同学,全班同学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这时我又把表扬面扩大到大部分“中等生”,他们的反应让我无比欣慰。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指导“中等生”制定学习计划
计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教师要使每一个“中等生”都明白计划对于自己学习的意义。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在学习上,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近期安排。长期规划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宜。近期安排要具体到每周每日的学习,这一周要完成什么任务,学习多少小时,以什么为重点,都要有详细明确的安排。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对当天所做的事情作一个简要的回顾,看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同时对第二天要做的事作好细致的安排,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复习什么科目、看什么等。计划要避免对自己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制订不合理,或目标含糊,或脱离实际,或没有弹性、无法调整等。
(二)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机
“中等生”一般都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还应让学生学会选择最好的学习时机。心境平和的时候,学习效率高;情绪波动时,学习效率低。早晨适合于记忆,下午学习轻松一点的科目,晚上用来攻克难题,都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正确使用记忆方法
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增强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使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获取知识,重视对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符合记忆规律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图解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
四、严格要求
“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 “教不严,师之惰。”“中等生”往往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所以需要教师适时地向他们提出新标准、新要求,如:一学期读多少本书,一个月写多少篇日记,一天回答多少个问题,从而不断地激励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开发他们的潜力。
当然,对“中等生”的教育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善于不断地去摸索,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那么,“中等生”的教育问题就不再是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