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弟子规》对当代中职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本文对《弟子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就怎样对中职学生进行《弟子规》的教育等问题作出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弟子规》 中职学生 思想教育
《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启蒙读本,它所包含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的德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借鉴意义。而且《弟子规》易学易记:以其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循循善诱的内容、要求全面、篇幅适中,流传于华夏大地而经久不衰。我们借鉴开发其精华部分,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及学生管理中,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使德育教育受益匪浅: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人格和能力上会有许多缺陷,需要有人对其进行完善和纠正。《弟子规》可以作为塑造、完善中职生的人格的可靠依据,它的一些思想规范与现代社会相通的地方可以对其加以改造利用。
此外《弟子规》蕴含了一些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如成才先成人,公民教育优于精英教育。《弟子规》虽然没有专门论礼,却处处渗透着礼,以外在的礼打造着内心的圆融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对青少年由浅入深地进行伦理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价值观人生观。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当代中职生,俗称 90 后,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他们的行为,举止太过分追求自我,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职场的。而《弟子规》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详细明确的要求,这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教育学生的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教材。
有的学生和父母老师说话时的姿态,语气,非常不好,歪着脑袋,斜绷着眼,和长辈或老师见面不打招呼,甚至长辈或老师对其教导时更有恶语相加的时候,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怎么行?《弟子规》里明确要求“: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等等都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句子。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一些案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重点是突出规矩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
然后我再要求学生谈感想,通过表演情景剧,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刻体会规则在人与人沟通中的重要性。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能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并主动帮助老师提重物等,和老师说话时的语气,姿态都有了变化,上课回答问题也表现得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问题也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沟通,班级里打架斗殴的事情也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在社会上也应该这样与人交往才能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学生也很乐意认可这个观点,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得到了。
二、从生活习惯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个性张扬,表现在学生身上是生活习惯不好,穿着另类,做事毛躁,追求享受等恶习。在校园里,我们不难看到梳着奇形怪状的发型,穿着奇装异服的学生,《弟子规》中明确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等等都是要求大家在学校里给老师留个好印象,工作中给公司领导留个好印象,跟大家交往,大家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可判断出你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明白自己是一个学生,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只有你明确自己的身份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明你的脑子很清楚,可以委以重任。在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如《齐桓公醉酒丢冠》的故事,《德育古鉴》里张瀚的故事,《郑浣侄子求官》的故事等等,让学生明白习惯养成对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能引起足够重视且践行之。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情景表演,并谈论对生活中一些不雅行为的看法,反省自己的行为,提高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打造诚信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有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加之初中,小学阶段老师家长只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注重学生成绩方面的培养,不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缺乏容忍,谦让与人合作的品质,加之青春期容易心理冲动,自控力弱,常在人际交往中发生一些争执,磨擦,有时甚至会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
《弟子规》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确定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它开篇就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说明一个人在家,在社会上都应有个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然后又教怎么与人相处。如“人有能,勿轻訾。“”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通过讲解一些历史故事如《崔瞻和李概》《贺知章和李白》的故事说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再通过同学们的一些交往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指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对他人的恩情要懂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淡化,忘记,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发展才是有帮助的。
当然,《弟子规》是成书于封建社会的,规范教育儿童规矩的教材,它里面有它的时代的影子,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等句子,我们要领会其精神,不必咬文嚼字。
对于“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要和“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来辩证的来理解,绝不能认为应该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是正确的。总之,《弟子规》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它的本意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做好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用到中职的德育教育中就是要培养符合现在企业要求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证明《弟子规》纳入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