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国际推广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培养汉语国际推广专门师资的对外汉语专业,需要面对这一新形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论证了构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习实践等方面提出了构建的思路。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对外汉语;培养模式
随着近年来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 汉语已成为国际经济及政治交往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在汉语热的推动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其中包括:将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等﹝1﹞。面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各级各类高校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一、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是国家汉办针对汉语国际推广研制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要求。该标准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全面描述: 1. 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2. 跨文化交际技能 3.要求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点; 4. 语言教学技能5.要求教师具有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2]面对国际汉语教师的新要求, 各级各类高校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二、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新专业,至今发展不过二十几年的历史,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体系等方面等方面还不成熟。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对外汉语专业所在高校在学校性质、办学层次、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在实施专业建设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高校在专业目标与培养模式上过分强调“宽口径”,导致专业定位模糊。重视学生语言基础,而忽视应用能力; 强调汉语教学而忽视文化传播等问题突出。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 对外汉语专业的国际化成为专业的基本特征, 但培养目标对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视不够。
2、课程结构体系随意陈旧。
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构建, 但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比较随意。在课程设置上, 存在机械相加的现象。其次, 在课程体系中缺乏职业技能课。对外汉语专业注重的是语言教学实践性的培养, 但是目前学生的汉字书写、语言表达、文化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层面均很欠缺。
3、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重视不够。
对外汉语是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工作,本质上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中国文化推广,教学过程中中西文化必然会发生碰撞,对外汉语专业也必须加强中西文化的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这些方面还做得很不够。
4、缺少实践基地,实践环节薄弱。
对外汉语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但目前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比较薄弱。一方面实践教学缩水, 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走形式; 另一方面实践教育环节投入不足,没有相对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等成为一些高校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5、对口就业渠道不通畅。
在国内,目前高校是留学生最集中的单位,而高校招聘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本科生能进入高校的可能微乎其微。由于专业教育国际化的缺失,使这些学生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在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综观国内外形势,一方面是“汉语热”带来的缺口很大的对外汉语人才市场,另一方面是找不到工作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二者的矛盾直接制约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完善和发展。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新型培养策略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我们必须在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下,以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语言、文学、文化素养, 具有教学、交际能力的合格人才。
1、确定培养目标, 创新教育理念
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要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厚基础是指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文化知识,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 高素质是指具有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 强能力包括汉语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宽口径是指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羽翼的专业培养方向。
2、合理设置课程, 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根据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重点探索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性决定了它必须与现代化教育接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市场出版了很多多媒体、立体化教材,为充分利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需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二是根据汉语国际教育对该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 构建汉语言课程群、文化课程群、外语课程群、教学实践课程群、职业技能课程群等五大课程群。以五大课程群为支撑点, 建立具有系统性、渐进性和实践性的体系。五大课程群之间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基础内容与综合提高相结合, 每类课程群中都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二是知识本位课程与能力本位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结构中, 汉语言、文化课程群以知识获得为本位; 外语、教学实践课和职业技能课程群以能力获得为本位。 完善实践体系, 建立实习基地 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应包括课堂子系统、校园子系统、基地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立体化、多层面的教学实践体系可以使实践环节多样化、系统化。
实习基地建设对于专业建设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的实践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路主要有: 1. 利用本地高校和语言学校的留学生资源, 在学校中建立实习基地; 2. 利用企业的外籍人士资源, 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 3. 利用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 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4. 与国外学校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4、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全国现有的对外汉语专业就依托院校而言各有不同,怎样充分利用办学资源,成为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地方性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应注重师范技能的训练;外国语院校则应充分利用外语资源,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提供小语种课程,既突出学生双语能力、又适应当前汉语国际推广中小语种师资极其匮乏的现状;重点综合性大学则应依据整体办学水平,突出高层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总之,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 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必然会出现新的格局,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找准定位, 办出特色,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