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上给孩子们一个充满色彩、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数学世界,而不应只给孩子们展示那一片灰色的天空。
【关键词】课程改革、呈现、探究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改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新知识的呈现与探究。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这方面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初步探索。
一、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当老师以满腔热情提出所学知识时,大多学生却一脸茫然,没有以相应的激情回应,似不明确所学知识重要性而不能自觉地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一问题的形成,往往与教师对课堂中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当所造成的。学习数学,绝不能单纯的依靠老师的权威去强迫学生,作为老师,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所以我们要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多动脑筋。首先要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现实的生活背景,其次选取的背景要与数学知识有必然的联系。再次选取的背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如北师大教材七年级“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一节课对扇形概念的提出设计如下背景:一只小狗拉紧了绳子绕着木桩旋转,绳子扫过的区域是什么图形?多么生动有趣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问:这个图形和圆有何联系?小狗要不拉紧绳子还是扇形吗?由此你联想到扇形应有一个什么基本性质?
若教师能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素材,真正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必将使数学课堂非常顺畅,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益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立足于变革学生学习方式,鼓励自主探究,是新知识的呈现与探究的关键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要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叶圣陶曾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如何学,而不是光看老师如何教”,一个高明的老师不一定具有怎样高超的讲授艺术,而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指导学生如何学的艺术。
1、动手操作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数学的来历、数学的意义,有力地促进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取新知识,悟出新道理。
例如七年级“展开与折叠”一节可设计如下动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