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地使高职教学贴近生产实际,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我院开设了《食品营养与膳食设计》,在本门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将理论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考核相结合,本文针对本门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做了初步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营养问题,而我国面临着居民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两类问题并存的状况:一方面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钙、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缺乏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我国居民肥胖及其他营养相关疾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我院开设了《食品营养与膳食设计》,并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 帮助学生提升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及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的各项能力。本文就自身工作体会对本门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1.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的开设是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在教学目标设置时将“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职业标准融入到本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之后有能力考取“公共营养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设置了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食品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人体的需求情况;理解食品营养与膳食的有关概念,平衡营养、合理膳食、营养强化与保健食品;掌握膳食食谱的制定。
(2)能力目标: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掌握特定人群营养调查与监测能力;营养指导能力;并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膳食食谱制定能力。
(3)素质目标:使学生具有实事求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意识;具备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
以往“食品营养学”的教学内容将食品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作为重点,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且知识框架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课程知识结构进行了极具创新性的整合,《食品营养与膳食设计》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知识框架,其教学内容力求更加贴近食品营养师与食品配餐师等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特定人群的营养指导和膳食设计中,根据营养调查、营养监测、营养指导及膳食设计等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7个学习情境,分别为普通人群、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特殊环境人群及患病人群的营养与膳食设计,充分考虑学习情境的实践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使学习任务对应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
3.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活动时,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我们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角色扮演法。这是本门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膳食设计的注意事项是本门课的重点内容,但这部分内容较为单调枯燥,此时就可采用该方法:在课堂上模拟“营养宣讲会”,让学生以“营养宣传员”的身份上台进行演讲,而台下的同学扮演特定人群,对台上的“营养宣传员”进行提问。通过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即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营养宣传能力。
(2)案例教学法。这是本门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非常适合对营养素生理功能及缺乏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养素缺乏患者的案例入手,通过对症状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分析缺乏症的原因入手,掌握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3)小组讨论法:选择适合的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比如小组讨论“如何选择饮品”,让学生分析各种饮品的利弊,选择合理饮品并说明原因,最后由学生代表上讲台汇报,从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学法 对于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采取该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课上安排自习内容,提出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自学,自学完毕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并进行评分,增强学生自学的自觉性。
(5)讲授法。虽然现在的课堂上已经不再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适当的教师讲授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教学难点环节。“特定人群膳食食谱的计算”是本门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通过自学方式学习,此时老师的详细讲解尤为重要,在老师讲解之后,让学生反复练习,最终突破教学难点。
(6)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多用提问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即教师提出某一关键知识点,然后由学生讲解或演示,再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演示结果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小结。此种方法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后记
以项目为导向的《食品营养与膳食设计》课程教学与传统课程相比,学生兴趣有很大的提高,并能真正理解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价值。通过以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将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倪雪朋.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李宁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南农业,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