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课外延伸能使学生视野开阔、语文能力增强,但语文教学在延伸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一个“度”。课外延伸必须以教材为根本,找准延伸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拓宽课外延伸的“路”,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课外延伸
语文教材及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拓宽语文教学渠道,必须借助课内外衔接,将狭小的语文课堂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事实上,课外延伸是否到位,不在于就某一节课或某一篇课文向课外延伸的多与少,所花时间的长与短,而在于语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的程度的深与浅。就此而言,课外延伸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延伸须以教材为本
新课程语文教材大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同时,课内外衔接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因此,怎么延伸,向哪个方面延伸,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达到什么样的延伸目的,都要以教材为本。
不久前参加赛课评选活动,老师们上的是冰心的《观舞记》,听了之后感触很深。有几位执教者在连课文表达了什么情感,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舞蹈之精妙,从哪些方面表现其舞蹈特点等都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就向课外延伸,如让学生即兴表演舞蹈,播映歌舞影片片断,播映杨丽萍的舞蹈,出示古今描写舞蹈的诗、散文等等,这时,延伸已流于形式,尽管可以延伸得很远、很广,但对教学又能起多大实质作用呢?充其量只能让学生知道除了冰心有写《观舞记》的文章外,还有许多作品描写舞蹈。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去延伸,最终只能收获这些的话,那课外延伸又有什么必要?所以我们要恰当地进行课外延伸就必须要吃透教材,并以此为根本。教学冰心的《观舞记》,首先必须把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了解课文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卡拉玛姐妹生动的舞姿,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其“飞动的美”的,然后才可能明确教学应着重解决或突破哪一个“点”。如果要解决文章是怎样表现出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这一点,那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感知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表现内容的,对每一方面的描写所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进行具体分析、品味,然后抽象归纳:用语言表现某种艺术,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多角度描写。这样,通过教材实例的分析,学生在如何描写生动的舞蹈艺术方面既有了感性认识,又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至此,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向课外延伸了。或运用课文的描写方法描写一幅舞蹈画面,或欣赏阅读课外描写舞蹈的画面、文章等等。
二、明确知识点,找准课外延伸的衔接口
我们引导学生吃透了教材的某一点并对这一点有了深切感受和充分认识后,就是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的最佳时机。然而,就某一个知识点而言,可延伸的面是极其广泛的。就供阅读的文学作品而言,有多种文体;可供收视、收听的就有各种影视录像、磁带、广播等;还有可供延伸、迁移的数之不尽的写作感知材料等。而每一类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就某一点而言,可延伸的角度是呈放射性的。显然一个明智的教师是不会能延伸的都去延伸,贪多必杂,而收效甚微。这时,我们就要冷静思考,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教学实际确定延伸的角度、方向。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我们向课外延伸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而是着眼于要学生具备什么,学会什么,从而在某一方面从狭小走向广阔,从无知走向多识,从无能走向基本能和很能。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语文的综合素质必定能得到较大提高。
如《口技》一文教学,此文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知识有很多,但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便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如果你要着重理解这个问题,那么你向外延伸所选阅读材料、练习角度都应放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作用上,要么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要么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不然,则会偏离方向。因此,在把握住了教材根本的基础上,明确延伸的目的就成了恰当地向课外延伸的关键环节。正如同只有瞄准了靶子,射出的箭才不会落空。
三、服务课堂,拓宽课外延伸的广度
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丰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
1、课外延伸方式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2、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综上所述,只有把握好了课外延伸的度,就会从教材这座独木桥走向无限延伸的宽阔大道,学生便拥有了自由翱翔的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