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是认知声乐和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的素质教育活动,也是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一方面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欣赏课教学使学生的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增强,音乐艺术审评价能力得到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然而,传统的欣赏课教学只是“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的听音乐)而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欣赏效果体现不出来,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力。
二、因材施教,大胆创新。
根据儿童的审美特点,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的内容为中心,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选择那些健康向上、活泼动听而又熟悉的课外歌曲,如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一个师父仨徒弟》、《吉祥三宝》、《歌声与微笑》等,这些歌曲小学生都比较喜欢,他们一听,兴致就比较高,老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边听着音乐,积极、主动地欣赏这些歌,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视听结合,感受情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是最关键的环节。其主要方法我认为是:初听——细听——复听。初听是感知,细听是理解、记忆,复听是想象、联想的过程,听的前提是教师要给学生了解必要的背景材料,启发引导他们应如何去听。
“视”是音乐欣赏课中的辅助环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老师在音乐欣赏课中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感知,如欣赏《百鸟朝凤》,在听的当中,再配以有标题的幻灯片或播放相应景象的电视画面,如此这般“耳闻目睹”就把抽象的音乐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进而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欣赏效果。
四、思议结合,深化情感。
“思”是针对老师的聆听音乐前设疑进行思考、想象,是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找答案的心理活动。例如,欣赏笛子独奏曲《荫中鸟》,要启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让学生从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中产生热爱生活,憧憬未来之情。
“议”是针对作品进行评议归纳。其方法可采用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最后由老师概括,这样可以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
总之,音乐欣赏是一项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的确不容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大胆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有声有色,兴趣昂然。音乐课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