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和小学从教育体制上虽同属基础教育,但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标志着一个学习新阶段的开始,是人生一大转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小学,有许多规则均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几点起床、几点上课、什么时间写作业、哪一天上什么课准备什么课本、以及《小学生行为规范》等等。因此,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
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游戏来训练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如在游戏前,教师首先要强调游戏规则,让幼儿明确活动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如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 教师可以在活动区设上脚印,小朋友根据脚印的数量,看自己应不应该再进这个区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在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游戏中,严格要求幼儿按规则活动,凡违反规则者,按事先师生或同伴间定下的协议,在当时或过后进行“严惩”或停止游戏一次,帮幼儿形成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学习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言行符合规则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幼儿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各种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遵守一日活动环节的各种规范要求。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其适应小学的生活方式。
二、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因此,要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转化为活动的动力。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任务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区活动布置一些任务,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如,可将全班幼儿分成5个小组,从周一到周五轮流做值日生,各小组轮流负责自然角植物的浇灌、动物角小动物的喂养、玩具的整理、做值日生等事情。教师不仅要明确交待任务,而且要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
三、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上小学后的学生是通过听课和作业来获得知识技能的,因此学前期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幼儿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明白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与意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教师应该组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如幼儿都爱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我们可以用小动物和卡通人物做教具,边讲边演示,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幼儿爱玩游戏,我们可以玩一些游戏来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如:传话、按指示做行动、听口令做动作等。
四、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
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阅读并不等于识字,识字虽然是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大量的识字也不是幼儿园早期阅读的任务。我们主要是帮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知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为今后进入小学正规系统的学习书面语言打好基础。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让孩子带着疑问来阅读;当孩子熟悉了书中的内容,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当幼儿在听故事时,鼓励他们对其中情节反应或互动;通过提问问题,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在适当的情节时,让幼儿对故事进行续编;指导幼儿有序地翻阅图书,启发幼儿进行思考。
五、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交流
(一)、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有组织的把他们领出去,参观小学校,看小学生上课、活动等等,把幼儿想的、听的变为直观感受,使学龄前幼儿渴望成为小学生。
(二)、邀请小学生来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举行活动一提起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们总是觉得非常羡慕,多少还有些感到神秘。根据幼儿这种心理,幼儿园大、中、小班都可以把小学生请来,请小学生讲讲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讲讲少先队、队旗、科技活动、夏令营,使小学生与幼儿距离拉近,激发幼儿向往自己快快长大,带上红领巾,早日成为小学生的愿望。
(三)、邀请小学的老师来幼儿园与教师、家长座谈,进一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情况,便于与孩子们交流。
幼儿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虽然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但人的发展不会因为由一个阶段变成另一个阶段就发生骤然的转变。因此,幼小衔接工作绝不能离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来空谈。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储备,更重要的是能力素质的衔接。所以,关注幼儿心理上的独立、生活上的自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信心的形成等能力素质的提升远远要比知识上的准备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