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心灵是最单纯的,任何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激发他们的潜在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道出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语文、感悟语文、领会语文。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2、关键词: 趣味 自主 创新
3、参考文献;(1)《教育心理学》 吴庆麟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社会教学情趣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正文:
听了我校吴老师承担的县区域教研活动课《五彩池》,这节课真实全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听后确实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小细节,让我体会颇深。同时这节课得到县局教研室领导,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的高度好评。《五彩池》一文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作者到四川松潘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了五彩池的情景。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五彩池美丽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壮观,表达了“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吴老师执教这篇课文,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五彩池的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较好地完成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趣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心灵是最单纯的,任何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激发他们的潜在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道出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吴老师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讲故事、写广告语等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对《五彩池》浓厚兴趣。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五彩池》,在第一自然段,我们听到过一个神话故事,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今天,来听课的大部分老师都没去过五彩池,我想请同学们设计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为了写好广告语,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同学们有兴趣完成这个任务吗?现在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到五彩池游览一番。(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多媒体播放五彩池风光,以课文二、三段的内容作解说。)这样,吴老师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童趣,以情导知,以知促情,而且使学生从字里行间初步感悟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为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建立感情的第一桥梁,可为整节教学打下基础。
二、“扎实”。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扎实。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内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了;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语文、感悟语文、领会语文。吴老师为扎实双基知识,突出语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读。如:老师引读,想想这一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五彩池的神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范读、师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等等,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了五彩池那奇特的形状,为了把这些奇特的形状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作者用了许多比喻,大家想象一下,五彩池还会有怎样的形状?生纷纷说:有像蘑菇的、像星星的、像手掌的、像桃子的、像月牙的、像扇子的……
师:大家想的多么有趣呀,这些形状的池子说不定藏龙山上都 能欣赏到。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五彩池形状的特点?这个设计,执教者创设了问题情境,揭示了知识之间的矛盾,唤起了学生参与意识。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出挑战性的知识,这样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创设了主动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探索过程。拓展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
三、“灵活”。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活泼。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情。在综合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是开阔的、开放的、多元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和谐的。吴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先范读后让学生思考,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儿呢?找出本段中运用了几次,最能体现作者惊奇的心情的词,找出本段描写颜色的词语,并说说其他表示颜色的词,展开想像。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然后质疑。小导游解说池水形成的原因。跳一跳才能摘果子,教师有的放矢在学生思维前进道路上设置一些障碍,促使他们不断地实现思维的跳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感。这一系列设计,体现了教学方法灵活,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和亲切感,引发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维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四、“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有开拓和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努力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创造精神。具体如下:新一,设计有一定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种“一发不可收”的感觉,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例:想想这一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五彩池的?说说你从哪些词体会五彩池的神奇?想像五彩池还会有怎样的形状?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儿?新二,为突破难点,制作了形象生动的课件。例:有学生问:“石笋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我不理解。教师出示折射镜课件,引导学生读句子。看课件从中知道了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这透明的石粉不就相当于折光镜。池底的石笋有许多种不同的形状,所以是高低不平的。(课件出示石笋形状图片和句子: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新三,谁来做小导游,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解释这原因?学习到这里大家一定了解五彩池的特点,现在能写出吸引游客的广告语吗?(生曰:天上有瑶池,地上有五彩池。五彩池是人间的仙境,是个旅游的好地方。……)教者用写广告语作为教学的结尾,又是这一节课的创新之处,因为课堂结尾也是一门艺术,好的结尾会使整节课在归纳中得到升华,在练习中得以巩固,在朗读中激起学生共鸣,在表达中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