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正蓬勃发展,其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正因如此,中职教育对教学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构建便是其尤为关注与重视的一个环节。中等职业学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快速的发展,需从教育课程的构建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牢牢结合在一起,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中职教育课程构建中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新形势下提高中职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职教育;课程构建;重要途径
经过前几年的扩招,目前我国中职教育规模已超过2200万人,中职教育的就业目前形势较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企业转型,技术升级,中职生的就业也面临考验,中职生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根据多年的执教观察和思考,就中职生的职业教育谈以下几点。
一、面向社会、市场、企业需要,定向培养企业一线操作工,重视中职生的成人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发展,企业机械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企业加工产品越来越呈流水线操作趋势,一种产品的成形不在是一个工人、一个厂家、甚至一个国家来独立完成的。越来越多的企业一线操作工只负责一道或几道工序质量,很容易上岗操作,技术门槛大大降低{除研发能力越来越强外};但企业对操作工的职业道德要求却越来越高。如前几年北京某商业学校组织教师去可口可乐公司参观考察,令他们惊奇的是他们参观的一条流水生产线上只有两名工人。一人负责包装盒的机器,另一人负责可口罐的质检,发现坏的就捡出来,工作没有多少技术性;可对于责任心的要求很高。如果工人不负责的话很容易造成产品不合格率超标;一旦出厂,影响客户健康,企业名誉受损。
综上分析,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市场企业需求,以大人才开发的理念,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引导中职生走实用性开发的成才渠道,为企业定向培养一线操作工。注重加强中职生的成人教育。所谓成人是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中职生的成人教育是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职业道德教育。(1)训练学生从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入手,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礼仪;(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抓住中职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等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尽力做到让每个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等,与企业的生产要求‘‘零距离’’对接。
过去几年,由于中国是生产加工大国,技术门槛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等等原因,中职生的就业形势看好,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中职学校学生被企业录用后,很多中职生所干的工作并未直接与学校所学专业对接,于是错误地认为,学不学无所谓,造成恶性循环,致使在校的中职生没有压力,无危机感,不愿学习,出现班主任难管、任课老师难教,再加上文化基础薄弱,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未养成,学校又没有什么强制措施,教学硬件设施有限,实习经费投入不足,有的同学、家长受经济至上观念的影响‘‘轻德重技’’未看清就业形势,企业当前需要及教育实质。对中职生的教育不简单是只学技能问题,还包括文化理论水平的再提高。总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所以,有些学生虽经过两年学习,由于观念偏差学无所长,到企业后未达到企业满意。中职生的能力是根据目前就业形势、企业需要、家境等做好当前工作,等待时机,再谋发展,而不是所干与所学无关。客观说也不能全怪学生,如企业加班多,劳动力廉价,劳动无长期保障等等。应引起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的深思。
二、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企业面对转型技术升级,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从职业活动的角度讲,人的能力分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次。作为中职生来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培养的是特定能力,如车工、钳工、电工、厨师等等初、中级操作工。其中单纯的一项技能已不足以满足当今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但在上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处在大发展时期,机械化水平不高,物质产品紧缺,企业大量需要技能工人,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一技在身,走遍天下’’,足见当时社会技能人才的紧俏和人们对技能人才的赏识。
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就业形势严俊;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面临转型、技术升级。由生产加工大国到创品牌,增加劳动附加值,亟需技术人才升级。
企业用人首选高级蓝领属核心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学习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八项能力。针对核心能力,中职生的生源质量问题目前很是欠缺。中职教育体制需改革,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走职业大学成才之路。因为一个劳动者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历文凭,就很难达到一定的职业资格水平。
其次是通用能力即多掌握几项特定能力。如‘‘精一门、通二门、会三门’’等,它是特定能力的拓宽和加深,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竞争力。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职生,毕业分配到中职学校任教,赶上中职学校面向社会、市场、企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很多老师通过再学习、再进修、改教专业课;又赶上网络文化的普及,教学改革及多媒体教学的深入,自学计算机、接受继续教育等等。他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适应了职业学校的发展。由当初中职生的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发展到核心能力。完成了职业能力的更新换代。那时的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互为促进,共同培养社会后备力量,效果显著。上述发展模式应该成为现在中职生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也是中职教育模式改革要借鉴、面对、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满足现代企业发展越来越专业化、智能化、复合型、创新性趋势的需要。否则中职生将来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
三 、做好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指明发展方向。
做好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进而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采用‘‘特性’’、‘‘需要’’等现代理论指导模式,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根据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家境等结合企业招聘需要帮助学生定位、找准职业角色、调整心态,掌握求职、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实现人职匹配,顺利就业,搞好职业规划,走上述中职生教师职业发展的模式,成就职业人生。
总之,中职生的教育是先成人后成才再成功的教育。中职学校应该成为企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和高级蓝领的教育基地,中职教育的发展也推动着国民经济前进的步伐,中职生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产业大军素质的提高,发展中职教育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