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要把握整体性
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分展示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风貌,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要在教学时间成定数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则必须精简目标,精简教学步骤。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就要牢牢把握教材的整体性。
把握教材的整体性,就是要立于主旨的高度,着眼全篇,进行整体设计。着眼全篇,进行整体设计,才能把握重点,抓住关键;才能更清晰地俯视“灵魂”统帅下的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真实的“容颜”。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对教材主旨把握得愈准,对“部分”的理解就会愈深刻。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一篇课文的训练点会有很多,而有限的课堂,不容许我们将所有的训练点一一完成,所以确定教学目标应有所取舍。这个取舍的过程是艰难的,它需要教师付出心血与智慧。有的教师习惯于凭自己的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实际的教学往往会失于随意;有的教师囿于教学参考书的建议确定教学目标,实际的教学则会显得呆板;而有的教师将考查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于是语文教学的课堂便成了习题训练课。正确确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应是将教材本身的功能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进行整合。
教学目标一定要精简。目标精简了,教学步骤才能省净。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将教学的主要目标设定为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内涵,为此设定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地球的信息? 2、透过这些信息,你懂得了什么? 3、你觉得我们人类应该怎样爱护地球,保护环境?一篇课文的教学,仅仅三个步骤,思路清晰而重点突出,而且环环相扣,体现了认识水平的提升与感情的升华。这样教学,步骤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便多了,而且每个步骤的问题都呈开放状,自然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二、教学实践要努力体现趣味性、实践性与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确,富有情趣、智趣、理趣的课堂,会永远为学生所喜爱。因此,激趣应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策略。比如,教学《草原》等文字优美描写景色的文章,可采用想象画面,为画面当解说员的读书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教学寓言类的文章则可以采用“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主感悟,自觉受到思想的启迪。其实,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只要教师能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善于创设情境,都能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门径。教学《鸟的天堂》描写“画眉鸟”一段文字时,教师让学生扮作画眉鸟,老师扮作采访者,老师与“画眉鸟”进行了这样的交流:你觉得你的住所够几星级?理由呢?吃的怎样?能时时吃到新鲜的鱼虾吗?治安怎样?(回答问题都需要认真读书)既然“这里如此美好,你会怎样夸赞它?“画眉鸟”自然会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大榕树是我们的天堂。这样的教学虽貌似玩笑,但因之富有情趣,极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自主习惯、自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实践。对于阅读课而言主要的语文实践就是读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减少自己的活动而要把教学的智慧用在如何启发学生读书上。教师的活动愈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就会越多。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放”。“放”之于学生来说是历练,是身临其境,是欲知梨子滋味的亲口品尝,是见彩虹前的经历风雨。“放”就是把学习目标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轮椅上的霍金》的教学,我处处体现了“放”。入课伊始,放手让学生自行读文,感受课文是怎么评价霍金的,然后抓住“非凡的科学家”设问引导学生自主精读课文:他的“非凡”体现在哪些地方?
要保证学生自主实践的有效性,则须注重自主与探究的结合。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学生的自主实践自然会充满动力。自主与探究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探究就难言自主,没有自主就不会有探究。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必须将自主与探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轮椅上的霍金》的教学即是如此。
三、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与点拨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对话的方式很多,积极的教学评价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对话形式。因为教学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悟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给学生的过程。自然也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对话的过程。
积极的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为学生认识的航船拨正方向,能够推动教学环节向前发展。积极的教学评价是以激励赞扬与点拨引导为特征的。比如对朗读的评价,当学生朗读的很好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指出好在哪儿,既可能给朗读者以鼓励,也可为其他的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当学生朗读的不好时,教师建议他换种方式试试,然后抓住闪光点予以赞扬,既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会帮助学生树立起读书的信心。同样,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就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与准确。
有些老师不敢对学生的理解、感悟作出评价,唯恐步入牵着学生走的泥淖。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旗帜鲜明的评价,难免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不置可否的困惑之中,以至于无法获取准确的认知无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与点拨作用,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切实领悟教材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准确把握教材对于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否则教师就不可能作出恰当、科学、及时的评价。教学《草船借箭》结尾一段时,有个学生读到“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一句时,把“正好”一词读得特别清晰、响亮。老师立刻进行插入评价:“这个词读得太好了,又清晰、又响亮,确实应该这样读,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即积极思考起来,很快便得到了认识:这个词既写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交箭的时间计算得多么准确;也再一次揭示了周瑜的陷害之心——第三天刚到他便早早地派兵来取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