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与学生发生误解的一段经历为事例,运用教育心理学辩证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的亲切态度,要有陪学生成长的耐性,还要有看到学生进步的信心。这样才能消弭彼此隔阂,取得彼此信任,共同获得进步。最后将一“俯”一“扬”升华为教育工作者应有姿态,抒发对教育真谛的自我感悟。
关键词:俯下身子;一起成长
光阴流逝十年风华如梭,人生悄然两鬓沧桑似雪。十年的从教岁月不经意间滑过,除了对“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慨,我还体会到了什么呢?细细想来,这些年里,我骄傲过,我委屈过;我快乐过,我也心酸过。我曾经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我也曾经深深地自责,隐隐地愧疚。历经岁月的积淀,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俯身于学生中间,我收获着,我成长着,我享受着。
99年,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的职业高中执教语文。说实话,那时我真的有些傲气,一方面是因为我是当地屈指可数的本科生,另一方面自恃曾是大学里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文笔很硬,所以不怎么把学生放在眼里,举手投足之间多对他们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学生自然也就有了不满情绪,我有所耳闻,心想一有机会,伺机“镇压”。终于,在评阅学生习作的时候,我就抓到这么个典型。习作出自一位很善于写评论文的学生之手,绰号“赛鲁迅”,他尽挖苦、讽刺、嘲弄之所能,对一位自以为是、自视清高的老师表达了自己极端的鄙视和厌恶。我勃然大怒,这分明是在针对我,于是在班里恣意发泄了自己的愤怒,先是吹毛求疵地指出写作方面思想偏激、逻辑混乱、内容空洞、措辞粗俗的弊病,然后借题发挥,训斥学生对老师品头论足、津津乐道的行为简直就是道德不端、品质不良,冷嘲热讽、恶言相加。还好,我当时还不至于丧失理智,并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公开写者的姓名。可是,这样又很糟,因为此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疏远我,抵触我,原来他们自行对号,都以为我歇斯底里般发作的对象真正所指的是自己。以后的相处,可谓“举步维艰”。经过一段时间冷静地分析,我认识到自己有罪推定的荒谬逻辑,反思自己言行,重新审视、定位自己,悉心研究如何恢复与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既然我能与同事、同学、甚或是陌生人建立深厚的友谊,那么为什么不能和学生融洽相处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他们当做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说到底就是我没有放下老师的架子。于是我走到他们中间,深入他们的生活,一起回顾所学知识,探讨学习中的难题;一起参加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一起看动作电影;一起听周杰伦的歌;一起感悟生活,一起体味人生;一起成长着,一起快乐着。寒天互送温暖,伤心互送安慰,失败互送信心。渐渐地,我又重看到学生天真烂漫的笑脸,重拾回我们纯净无瑕的蓝天。
学生毕业以后,我意外收到了“赛鲁迅”的来信。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段让人无法释怀的过去,老师不知您是否也有相似的感悟。一直都想给您作出解释可是又羞于启口,但又实在不想失去您这样一个与我秉性最相投的朋友,所以选择了毕业以后来给您送去我深深的愧疚:关于那一次的习作,曾经很严重地带给您伤害,也破坏了班级融洽的氛围。其实我真的无意冒犯,当时只是自恃有才,模仿着鲁迅肩负起针砭时弊的重任,因而便笔伐教师队伍里的丑恶现象。现在想想当时的作为,简直那荒唐骄纵,不知天高地厚。可是我并没有对您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其实您一直是我最崇拜的老师,即使您误解了我,却也从没指名道姓地当众羞辱我,并且事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帮助着我,才使我如愿迈进了梦想中的象牙塔。老师,您感受到了吗,成长真的好快乐!”手捧寸纸,我十分羞愧,懊悔自己神经过敏,懊悔自己以“小人之心”去揣度事理。是呀,一遇事情,成人们、老师们每每反应过度,时时戒备、处处设防,总会把孩子们、学生们无意的、甚至是善意的言行想错了、想歪了,冤枉、委屈了他们,也破坏了长久以来所培养的师生情谊。
这件事着实让我无法释怀,它时时警惕着我去留意观察学生,去全面地了解他们,去沉思冥想如何才能走进他们,与他们真正融合在一起。
学生与老师处在不同的人生时期,在认识判断、逻辑推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他们思维角度单一,认知拘于表层,所以难免说错话、做错事。老师一方面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另一方面还要体谅他们对待错误的态度,还要理解他们在错误中行进如何步履艰难。人的成长道路本来就是迂回曲折的,当学生犯错后,必要的指导、教育还是要的,但我们不要指望,经过教育,孩子就不再、也不能犯错误了。因为“犯错、吸取教训、获得进步”,这本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必然过程和规律。所以老师要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的亲切态度,还要有陪学生成长的耐性和共同进步的信心。
俯下身子归根结底还是要求老师从思想观念上做好角色的转换,放下“师道尊严”,勇做学生中的一员,做真正民主的老师。“陪学生成长”是具体的方法。学在一起,玩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老师才能为学生所接纳、信任,从而消弭隔阂、化解矛盾;学生也才能真正为老师所了解,更多的闪光点才能为老师所挖掘、培养、塑造。从而彼此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收获。所以,只有能做到俯下身子,身处学生中间,细听他们的心声;也才能扬起笑脸,为共同的成长喝彩。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想,这一“俯”一“扬” 应该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全部姿态的缩影吧。就像早些年时候河面上的渡工一样,河的一岸他们俯下身子,接来新客;河的对岸扬起笑脸,送走的都是熟人。来往、往来之间他们似乎没挪动多远,可是别人的生命历程,却已渡送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