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跳出“以考试为法宝,以分数为定论”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者的话》是这样表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愿每一次真实情境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给你留下愉快的记忆,使你乐于动笔、乐于开口、善于交流。热爱生活,热爱语文,就是你语文能力不断提高的的不竭动力。”“‘综合实践’活动将使同学们体验到注重交流,注重从名篇佳作和课外语文中汲取营养,书面和口头表达都不是太难的事。”那么,怎样才能够开展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索; 用激励教育提高学生“说”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教学不可少,无论是一番动人的富于鼓励的话,还是一下点头,一个微笑,都会像一泓爱的清泉,它不但能启迪学生心智的大门,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进取的源泉。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首先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努力创造一种活跃的氛围,要激励学生“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 激励学生“言”。为了使“交流·表达”综合实践活动气氛活跃,就必须激励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开口说。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按照内容安排,活动主题是“永葆童心”,活动程序是:复述故事—回眸童年—童年的我—永葆童心。活动开始,我举一些诸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华盛顿、丘吉尔等伟人参与辩论,演讲的例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以激励那些在课堂上跃跃欲试想说又不敢站起来说的学生,鼓励他们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勇敢提到第一位,至于讲的好坏是次要的,一个人站起来就能带动一大片。这样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复述学过的课文及看过的故事,争相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往事,互相交流童年的经历感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即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勇敢地站起来发言。 学生在“言”的过程中,伴随着激励教育。一般来说,在学生“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凝神听,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辅以点头、微笑等态势语。这样既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使“言”的学生得到激励,又可以使其他同学在得到激励之外,认真对待每一次“言”。教学完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篇目后,“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安排的活动主题是“寻找自己的秋天”,在活动之前,我让学生进行了活动前的准备:诸如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查阅关于秋天的作品(诗歌、散文以及音乐、绘画作品等),从中选抄或下载几篇最独特,自己最喜欢的互相推荐,让学生分组到大自然郊外田野、田园中捕捉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并把它写下来,以备交流之用。在“表达·交流”的活动中,学生有备而来,心中多了几份充实,多了几份自信,在“言”的过程自然信心十足。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及时点头肯定,微笑示意,使学生尝到了实践活动的甜果,成就感油然而生,也使未发言的学生平添了几分羡慕,产生了几份跃跃欲试的激情。 教师在学生“言”后,及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种肯定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胆量、态度、姿势、普通话的规范、音量音调、用语得体、生动形象等等。无疑,几乎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比一般同学更渴望得到表扬和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教师注意清除对这些学生的定势心理,摘掉“有色眼镜”,善于“披沙拣金”,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充分给予肯定和赞扬,因为教师的肯定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实践活动“感悟亲情”后,针对学生“我爱我家”的小组讨论发言后,对他们的表达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拍手为他们喝彩,使这些平时学习成绩落后,自卑心理强的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产生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二、用激励教育提高学生“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轻松愉快。
初中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喜欢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应该说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写作动情点是非常多的,问题是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捕捉学生写作中的动情点,善于调动、激发学生的感情。在以“感悟亲情”为主题的“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各自写一段表现至爱亲情的片断,分组交流后由各组推荐出写得优美的片断,然后每组叫一位同学朗读,朗读后我及时点评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一做法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激情。北师大版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每一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设计了写作训练及参考题目,如果我们教师在每次活动中激励得当,就能使学生觉得平时写作文这样的“苦差事”变得不是“苦”而是充满乐趣,原来写作也是很轻松的事。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激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同样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求,有效互动等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学生就能产生无穷的发展动力。 在“交流·表达”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定好自己和学生的角色。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享有平等的语言交流与表达的权利,但教师又是一名特殊的对话者。因为教师在活动中的对话的起点与学生是不同的,教师在活动前要完成三件事:一是与活动内容的对话,即熟悉活动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二是分析学生的现状及学生的需求;三是为学生“交流·表达”预设好环境。活动中,教师不能直接把对话内容的理解讲给学生,而要凭借活动情景的设置引导学生直接参与与理解活动内容,完成学生与活动内容的直接对话。要允许学生说错,但是不能将错就错,教师一定要平等地诚恳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要坚决反对把教师的满堂讲变为学生的满堂说,把课堂变为莫衷一是的自由谈,教师一定要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学习的革命》(作者:美国珍尼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1998年12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