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浅析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浅析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王 传 涛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体育锻炼 促进 心理健康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身体寓于健康的心理,身体不健康则会导致心理异常甚至患病。但目前的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情绪低落,产生心理困惑或出现心理障碍时,却很少会想到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调节和放松心态,消除心理障碍。实际上体育锻炼具有“健身”和“健心”双重效果。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状况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 促进 心理健康

  1 研究目的

  近几年来,部分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精神负担较重,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主要是精神压抑、情绪失常。具体表现为:失眠多梦、郁郁寡欢,脾气暴躁、消极悲观等,如长时间等不到解决,往往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严重后果。鉴于此,通过对本校近三届毕业班调查研究与分析,以探索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1~2003三届毕业班。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显示,部分女生仅是意在学习的结果,关注体育课的出勤和成绩,她们并没考虑是强身健心的需要,男生则是为了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学习和工作,需要一副强壮身体的心态,其比例占88.4%以上,这说明男生参加体育锻炼具有长远的动机,对体育锻炼表现积极主动向上的精神。从而在心理健康上明显优于女生。

  3.2 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

  调查显示,男生喜欢集体参加体育活动,而女生则是多人择伴而锻炼,其中75%以上喜欢球类运动,由于其具有集体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强等特点,所以通过练习可培养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同时可以帮助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心态,并能获得互助互利的结果。

  3.3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

  调查显示,参加体育锻炼心理感到豁达、愉快的占85%以上,且男生多于女生。因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机体能感受动作的力量感、美感和韵律感,心胸开阔,陶冶情操。走入运动场时,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又提高了个体与社会适应能力。

  3.4 参加体育比赛的态度和表现

  调查显示,学校(班级)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各级参加的占76%之多。说明关心集体,有集体荣誉感。他们无论上场与否,重在“参与”,大家在场上能抛开平时的怨恨、隔阂和距离,一块欢喜一同乐,对相互理解、合作和沟通都有重要作用,尤其对挫折易产生冲动者,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从而减轻和消除情绪障碍。调查显示,95%的同学在观看体育比赛时,都会激动地呐喊、助威和加油!

  3.5 体育运动能力

  调查显示,男生在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锻炼时,最好能让人看见占78 %,女生则恰恰相反65%的练习者,却害怕被异性看到。但女生也有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动机。可能动作技能显示男子汉的英雄气慨,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在学校的地位。运动技能好会获得同学的承认和尊敬。女生不敢当众练习,是害怕动作做得不好,担心人家笑话,出于害羞本能的自我保持意识。

  3.6 体育课的作用调查

  调查显示,90%的学生对目前体育课持满意态度。说明体育课不但使人受到锻炼,学到了体育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了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在体育锻炼中,不但体现了能力和意志上的努力,同时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从而获得了对目标追求的自我满足,感觉上体育课是一种乐趣。

  但也看到,尚有10%的学生对体育课持否定态度,这些人不仅对体育课不满意,而且对课外体育锻炼和食欲比赛也是冷漠视之,他们每天是“三点一线”,既穿梭于寝室——教室——饭堂。只因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之,认为是“额外”负担。其原因可能是个性差异或缺乏良好体育动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排解心理障碍一种积极有效途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激素比普通人多,能比普通人承受更大的负荷和更恶劣的环境。如:太极拳能转移注意力,降低焦虑程度,缓解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苦闷、伤感的心情;激烈有趣味的集体性体育活动能调控情绪,可使人忘却一切烦恼,重振精神;其中低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是养活应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调控机体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

  因此,注重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带来的不仅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学生对体育内在精神认识的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从现在走向未来‥‥‥这正是基础体育到终身体育思想的体现。

  4.2 建议

  4.2.1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心理卫生工作纳入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宣传心理卫生知识、牢牢树立健康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祛病健体。

  4.2.2 丰富各种课内、外健体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的娱乐功能,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形成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客观上充实了学生文化生活,营造人文环境,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4.2.3 合理运用体育锻炼的群体效应

  事实证明,学生处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人际关系相处融洽,对学生健康心理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若环境恶劣,人际关系紧张,则感到烦躁恐慌,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锻炼的群体效应则能更好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协作、默契配合,同时有利于学生养成工作、学习上合理的竞争机制,易于使学生形成一种乐观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4.2.4 注重体育教学的心理调节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情绪易于波动,如不适当调节,会对学习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室外开放性的体育教学是他们心理调节最佳的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法,以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

  4.2.5 利用体育欣赏的启发、诱导作用

  体育欣赏具有娱乐性、直观性、新颖性等显著特点,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蓬勃发展时期的特征。因此,直观的体育欣赏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更易于被接受。如:让学生观看校足球比赛中,当看到本队队员经过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后,最终获得比赛的胜利,会强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对学生在困难面前挑战自我、团结互助和维护良好的群体关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影视当看到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拼搏,在训练中不怕吃苦时,对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等优良品质树立良好的榜样。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河北中医《河北中医》
《河北中医》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067/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中西医结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杂志,双月刊,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0-1182/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
中国教育科学《中国教育科学》
《中国教育科学》杂志,于201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0-1578/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教育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64年,是由河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曾先后用名《洛阳农机学院学报》、《洛阳工学院学报》。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创刊于2003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农业部主管,办公厅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府出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1994年创刊,由黑龙江科技大学主办、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依托,面向全国。我校学报煤炭特色鲜明,于2004、2006、2008...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