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从我校体育达标测验引发的思考
从我校体育达标测验引发的思考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高 威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体育达标测验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转变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接班人。达标测验结果显示,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明显,这一现象应引起国家、教育部门、青少年和青少年家长的广泛关注,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引发思考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达标测验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决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取得重要进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正在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健康素质成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青少年体能指标和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卫生事业依然整体薄弱,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矛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正在受到教育、体育等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关注。中国教育部提出,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现在青少年学生的现状让人们会感到担忧: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些学生能是否能够承受建设祖国所需的体力和精力吗?就这个关乎国家未来民族的兴旺的问题,本文试图用数据、观点和措施勾勒出现在职业学校学生体质问题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下面是我校学生体质测验结果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评分表中的及格线进行比较,不得不叫人深思: 性别 50米(秒) 立定跳远(米) 实心球(米) 引体向上(个) 仰卧起坐(个) 实际参与测量人数平均成绩 男 7.75 2.30 7.38 7.10 女 12.41 1.72 4.58 32.19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评分及格线标准 男 8.2—7.7 2.09—2.31 6.8--8.5 9--13 女 9.2---8.8 1.54---173 6.1--6.8 27--36 应参加人数男生为393人女生为243人,实际测量时,男生50米 立定跳远 实心球 引体向上(男) 仰卧起坐(女)参与人数分别为348 346 357 317 女生219 218 201 218人次,所有参加测验成绩,都取最好的成绩,且各个项目中测验数据为零的没参与平均,也就是说有可能参与了测评其成绩为零,但没参加统计,所有数据可以看出,基本上在及格水平线以下,像数据中的女生50米及格线为9.2---8.8秒,测验平均成绩为12.41秒,男生引体向上及格线为9—13个,测验的平均数据为7.10个,这还不包括没测验的和测验成绩为零的。不得不叫我们这些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思。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些学生能是否能够承受建设祖国所需的体力和精力吗?这也关乎国家未来民族的兴旺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与劳动不足,客观上与学校、社会、家庭的各种因素相关联。深刻分析和认识这些客观存在的原因,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加以治理和改善。 学校因素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陈旧而沉重的话题,在我国已经谈了几十年,也有过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提出过若干的措施。然而当我们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分析那些影响学生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的时候,依然看到了学生们并没有摆脱学习负担的重压,这使我们感到心情无比沉重,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如果孩子身体不好其他的不都是空谈吗?有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小学1-3年级和4-6年级学生认为学校组织体育活动较少的分别占28.5%和38.1%,初中和高中生,分别占52.4%和54.1%。有60%以上学生每周只参加学校组织的1~3次体育活动,每周参加4次以上体育活动的学生仅占24.0%,有11.1 %的学生每周一次体育活动都未参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高考和中考上,无暇顾及和很少组织校内体育活动。

  学校因素 学生喜欢体育课但又怕上体育课,学校和体育老师也怕上体育课,再加上场地器材不行,同时也怕学生受伤担责任,学生也不想参加耐力跑和力量等枯燥乏味的体育项目锻炼,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怕苦怕累、不好玩、难以坚持。从学校体育教师了解到:“当前体育课由于过分强调‘快乐兴趣式’体育课堂教学,加上体育教师害怕学生课堂上受伤,也取消了一些负荷强度的耐力、力量、柔韧项目内容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足够的身体素质锻炼。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片面强调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趣味性,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能训练和意志品质培养,加上学校及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时害怕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的顾虑,致使一些学生在不少项目上锻炼不足,久而久之,造成某些身体素质下降。其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使学生在体育文化、锻炼习惯、体育修养方面终身受益。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是学生获取健身与健康知识,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习惯,增强体质的重要场所与主战场。

  家庭因素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陆士祯教授在谈到少年儿童生活习惯时指出:“孩子们生活在现今的世界里,社会上的一切每时每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成人的社会行为是孩子接受社会影响的基本来源地。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和社会用人“唯学历”因素影响,对孩子成才的认识偏颇,走入思想认识误区,过于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习成绩,勿视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由于孩子在家缺少家长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态度,加上在父母的教育观和行为导向下,也在逐渐远离体育,这也是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明显的深层因素之一。

  社会因素 社会片面的“唯学历”与“人才观”,不仅导致“应试教育经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情,制约了学生本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同时也影响到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少,社会提供的大众化体育设施也不够,缺乏公益体育活动场地和社会体育场馆收费偏高以及缺少体育指导等因素,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很多体育设施建好后就闲置在那,怕用坏,但不怕放坏。另外学生现在生活条件好,教室内有电视身上有手机,网吧,家里有电脑,这样青少年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被吸引过去,从而减少活动时间。

  笔者认为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但各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成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学生本身是喜爱运动的,但是,为什么运动不足呢?是因为没有时间,由于学习作业太多,以至连睡眠时间也不足了,为什么学习负担较重呢?因为学校、家长都希望学生可以考上高中、大学,应付升学考试是一项压倒一切的任务。归根到底是社会片面的“唯学历”与“人才观”,是导致“应试教育经久不衰”原因。要改变学生体育活动不足和远离体育运动的现状,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职工法律天地《职工法律天地》
《职工法律天地》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207/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法案思...
中国大学教学《中国大学教学》
《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213/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课程...
分子影像学《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杂志,于197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630/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临床护理...
环境技术《环境技术》
《环境技术》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325/X,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专题栏目、...
赤峰学院学报《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现...
生命与灾害《生命与灾害》
《生命与灾害》月刊,创刊于1993年,杂志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上海市民防办公室主管、上海市民防科研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面向广大民防工作者、青少年和社...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