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成人对儿童玩具的规训
有学者将儿童玩具的规训归于社会,指出社会规训是因为通过被控制者心甘情愿的配合而显得更为深刻、主动和持久。〔11〕笔者认为,个人与社会是相互构建的过程,个人的活动是不断影响和改变社会构成的,所以应该将儿童玩具的规训归于成人。玩具制造商根据社会的需求制造很多玩具,这些玩具之所以盛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玩具的制造本身符合成人规训儿童的要求。某调查显示,父母为其子女购买玩具的动机主要有:玩具能开发提高智力;玩具能增强动手能力。〔12〕另一方面是因为,玩具蕴含了成人对子女的爱,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切的感情似乎只能用物质表现出来,于是玩具出场了。成人在享受自己制造的高科技玩具时,也面临着子女对其爱的回报的消逝。
二.展望和预测:
儿童本是充满梦想的,游戏是儿童实现梦想的场所,可以说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但就目前所占有的资料来看,大部分研究把儿童和游戏分离,将游戏视为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世界公认的“游戏信条”------让每一个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以说我们已经科学的认识到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柏拉图曾说过“儿童的本性是需要游戏的”,所以儿童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游戏中进行的。我们在在用成人的眼光规训儿童游戏时,也要更多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一下。
【参考书目】:
〔1〕J.丹纳赫等,《理解福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转引自,张之沧,《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哲学研究,2004 (4)。
〔2〕黄人颂,《学前教育参考资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84页。
〔3〕〔4〕瞿保奎,《课外校外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第77页。
〔5〕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6页。
〔6〕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7〕张伯行,《养正类编.陆桴亭论小学》,《丛书集成初编》本,卷二十一五页,转引自《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第7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8〕刘焱 王丽 沈薇,《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原因分析》,学前教育研究,1999(4)。
〔9〕〔10〕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47页,第56页。
〔11〕蔡丰明,《游戏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12〕周惠之,《作为社会规训的儿童玩具》,社会,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