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试析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试析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来源:互联网 sk012 | 胡 曾 胜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全面发展 教育观 价值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规定了其价值内涵具有理想性的特质。这是毛泽东这一思想今天之所以仍灿烂无比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所蕴涵的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1、在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体现了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向往。所谓人格,描述的是人的某种存在状态。西方人格理论重个性、重个体,而中国传统人格思想重视人格的社会性,以群体为理想人格的坐标,如教育家孟子的所谓“浩然正气”便是这种体现。毛泽东人格思想就是东方式的,早在青年时代,他就主张“身心并完”,探宇宙之本源,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理想人格,养成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以实现其人格主义教育的理想。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中国革命实践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新的理想人格,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毛泽东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以及关于受教育者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的论述中找出其培育理想人格发展衍变的脉络。所以,就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而言,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蕴含着真、善、美的追求。毛泽东之所以能从平凡生活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也在于他具有这种价值理想,并深深地根植于时代的沃土之中。

  2、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和使命的层面看,毛泽东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是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上所述,毛泽东有着明显的目的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它反过来给予政治、经济以伟大的影响。”[8]“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本质上就是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馆是对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突出表现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时事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特别是解放后他要求,“不论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9]。这样就抓住了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心和关键,更好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教育培养人的目的和要求。可以说,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理想,是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中提升集体价值的双赢互动理想。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个人的自我价值目标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社会价值目标有赖于无数自我价值目标的有序整合。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国家民族的事业为中心的。只有以自我价值目标促进社会价值目标,以社会价值目标带动自我价值目标,才是真正的价值理想。这正是实现社会和个人“两个价值目标”完美统一的有效路径。

  (二)价值现实: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价值现实是指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理想性的价值规定达到客观化、现实化的一种价值事实,是一种实然性价值存在。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价值现实可以从“质”与“量”两个层面上来透析。“质”是指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所具有的先进性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真、善、美”等等。“量”,是指它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在现实中所能达到的客观效度,指其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毛泽东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先进性——这个“质”的规定性,规定着它的价值现实的“量”的规定性,使之永葆青春,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完美结合。

  1、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促进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如前所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两个重要要求。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政治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意愿,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所以,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个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包含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论断。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文化教育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的反映。”[10]这一论断阐明了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教育必然要为本阶级的政治与经济服务。从中国革命发展进程看,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互为依托的关系非常突出。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地提出教育为共产党夺取政权服务,苏维埃政权的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厉行全部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从而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切文化教育都要为抗战服务,以教育为武器,培养广大领导抗战的干部,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各类文化教育,都应为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服务。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指出教育必须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服务,他提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针对当时落后的情况,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太少了。”[11]他还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12]正是遵循毛泽东这一思想,几十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科学家、理论家和众多战斗在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使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极大改善。

  2、德、智、体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前面通过简单的理论分析,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到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简单回顾一下素质教育的历程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1978年全国教育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并指出:“今后,不仅大中学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13]1989年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后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九九一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郑重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这些论述都是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等数学《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121/O1,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竞赛之窗、...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1-1326/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财政研究《财政研究》
《财政研究》杂志,月刊,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中国财政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
景德镇学院学报《景德镇学院学报》
《景德镇学院学报》(原名:景德镇教育学院学报;景德镇高专学报),1986年创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传播和积累一切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
学习导刊《学习导刊》
《学习导刊》(月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部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是全国公开发行。教育教研版为...
电世界《电世界》
《电世界》(月刊)创刊于1946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电工普及月刊,由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刚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上海分会...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