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科技创新工作新的发展途径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科技发展起点低力量不足,为了在短时间内追赶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必须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加强国际科技技术合作和跟踪模仿为主的方针。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在坚持要在原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过若干年的技术引进,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成了相对完整健全的科学技术体系,在若干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实力。但侧重引进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邓楠2005年在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说,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只有39%左右。并且严重依赖引进技术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面对国内发展对科学技术新的需求,党的新一届领导对科技创新的发展途径做出了创新,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能力增强的情况下,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技术支持。2002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出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与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2005年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干,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科技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创新,在关系国计民生和未来发展的关键领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搞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国务院在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三大理论结合各自的时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版.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版.664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12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07
[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51
[7]李桂花,孙秀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之比较,学术论坛[J],2008,(5):36-40
[8]刘学礼.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兰州学刊[J],2008,(7):29-32
本文是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发展基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技创新思想的传承与发展”(H08YB2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