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现“原理”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原理”课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目标,即知识层次、能和价值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同时,自觉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时,要把“施教要求”与“受教要求”结合起来,从非文科学生出发,了解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和专业课学习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合理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愿意学,并且成为终生受益的课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原理”课的教学目标。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教育的要求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校是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条红线,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贯穿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体现到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环节,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光荣使命,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5]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因此,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包括非文科专业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对非文科专业“原理”课教学进行改革,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每个学生的灵魂深处。
三、非文科专业“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1、实施专题教学,突出重点与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难易程度不完全相同,非文科专业学生对它的认知上存在着一定差别。哲学部分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部分学生感到困惑与迷茫;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较密切,难度相对小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较容易接受。依据,非文科专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知状况,“原理”课专题教学针对他们知识的薄弱环节,采取专题教学形式,突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例如,哲学唯物论部分,在专题教学中突出讲授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意识的能动性、社会的物质性等学生不易弄懂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等,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学习的方式,达到自主掌握。实施专题教学,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弥补了学生对某些方面知识的欠缺,又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收到“精而管用”的效果。
2、适应不同专业要求,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非文科专业的“原理”课教学,对多数以文科专业知识为背景的教师提出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适应不同专业需求,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活到老、学到老是必须的事情。为人师表的教师,更要不断地用最先进的知识充实、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把更多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依据,非文科专业学生的特点,要做好因专业施教,“原理”课教师要尝试着了解一些这些专业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较多地关注新闻媒体报道的有关重大科技发明创新等;二是,教师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原理”课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原理”课教学,提高针对性、吸引力,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努力解答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原理”课的积极性,首要的方法是依据不同专业进行施教,如在原理的阐释、幻灯片的制作、案例的列举以及视频材料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来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为学生选择演讲、发言、辩论、讨论、论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如问题主导型教学法。通过,非文科专业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导出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教学实现互动,通过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来自于学生关心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再如,情感教学法。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感情、热情和激情。只有带着感情做工作,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原理”课教师在运用情感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要有真情,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对国家和人民的真正热爱。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有感情。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用感情语言弥补客观性的不足。生动活泼的语言会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精彩,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再次,对学生要热情。一位教育工作者曾经说过:“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理论知识的科学魅力很多是通过他们的人格魅力来体现的。”[6]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贴近和沟通、情感上的相互交流和激荡,有利于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转化为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就能主动积极配合教师把课上好。
4、依据专业设计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单纯地进行理论课教学,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呆板,教学环节单一,课堂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为了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对于不同的专业实践教学要显示出差别性。在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课时和实践内容;在实践方式上,也应该有专业针对性,以提供更加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方式。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还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