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实现心理沟通。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在互动过程中要相互理解、谅解和信任。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要帮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角色认识和克服角色转换的障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应该学会换位思维,即考虑问题不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而是同时兼顾对方角度和立场,亦即通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唯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双方,才能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才能找到共同的语言,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应有的威力。
三是着眼于心理激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着眼于心向一致和心理沟通,而且要着力于心理激励,使工作对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贡献聪明才智,发挥身心潜力。在激励手段上,这些年来有“重利轻义”倾向,即偏重金钱物质激励的多,重视荣誉和道义激励的少。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两种不同性质却又不可偏废的手段。选择偏重物质还是偏重精神,需视不同对象的心理需求而定。适当运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也是另外一种形态的激励。批评和惩罚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挫折,应用不当会造成较深的心理伤害。但是,适度的心理挫折对具有正常心理状态的人往往会变成一股较深的实现冲动,沿着正确的途径释放出来,变成一种激励;而在心理不健全和受到心理伤害的人那里,则会成为引起怨恨和攻击的根源。因此,批评和惩罚绝不是首先的激励手段,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
四是掌握心理平衡。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化解各种心理冲突与矛盾,使工作对象心理平衡。改革的本质在于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每个社会成员都期望通过改革使自己的利益得到较好甚至最大的实现,但改革并不能保证人人的利益都得到相等的增加或补充,而是有多有少,有先有后。特别是现在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更增加了心态失衡的可能。尤其是多年来我们常常是以最终结果来认定“公平”的,以致被一种假象、被一种消极的嫉妒感所蒙敝。其实人们的公平感的产生完全不是或主要不是取决于最终结果点的平均,而是一种比较的结果。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理解和尊重人,化解大学生心理失衡途径来解决。只有首先尊重人,才能获得他人尊重。只有听得进他人的话,他人才会对你说心理话,也才能听得进去你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运用很广阔,值得研究的课题还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能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这些理论,就会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