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敏捷,接触面广,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容易受到一些社会思潮和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的重大变革,政治形势的发展,国际风云的变化,毕业分配政策的变革等,都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很大压力,通过心理疏导或干预,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咨询;应对策略;
培养“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青年学生思想敏捷,接触面广,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容易受到一些社会思潮和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的重大变革,政治形势的发展,国际风云的变化,毕业分配政策的变革等,都是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很大压力,通过心理疏导或干预,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法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4岁之间。他们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正处于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激烈的阶段。他们的心理活动正逐渐走向成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必须及时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
首先,开展心理咨询是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信息量急剧膨胀,社会生活节奏迅速加快,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这些因素使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灵深处的震荡,伴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障碍增多。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咨询,能缓解人们的心理紧张和心理矛盾,帮助人们恢复心平衡,从而提高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开展心理咨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把人们思想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简单地看成是思想问题,必须看到其中有不少是心理问题,有些思想问题则是由心理问题所引发的,任何把二者等同起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思想与心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人的思想对心理有决定作用,同时,人的心理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制约作用。因此,开展心理咨询,清除人们的心理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次,开展心理咨询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碰到大量的令人困扰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的“心理断乳”问题,求学、择业、人际交往以及恋爱中的心理困扰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影响人们的健康成长。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处境的人们开展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就有助于化解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心理咨询与其它教育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心理咨询建立在咨询对象“自愿”的基础上,因此,心理咨询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的过程。二是心理咨询注重个别指导。在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重视每个个体独立的生活经历、心理历程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个性特点,因而一般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提供了“心理渲泄”的场所。教育对象心理烦恼得到正常渲泄后,有些能产生戏剧性的教育效果。
心理咨询的形式很多,从咨询对象的数量来划分,主要有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从咨询的途径来划分,主要有门诊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录音咨询、宣传咨询等。至于心理咨询的方法,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性强,对此,咨询人员必须全面掌握。
二、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应遵循原则
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但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第一,信任原则。这是咨询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前来咨询的对象一般比较拘谨甚至紧张,往往抱有观望的态度。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在充分信任对方的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赢得对方的信任。只有如此,才能消除对方的顾虑,为心理咨询的成功奠定基础。第二,保密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常涉及到咨询对象的缺陷和隐私,有些还涉及到其他单位、部门或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对此,咨询人员应严格为其保守秘密。这是咨询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第三,教育原则。心理咨询的任务不只是分析人们产生异常行为的心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切不可借口取得咨询对象信任,一味迎合他们的错误观点和不良心理。第四,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为指导,为人们提供心理发展咨询的实践活动。因此,咨询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严谨、求实、客观、科学,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第五,预防和发展原则。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咨询对象心理障碍的克服与消除,更要重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咨询对象预防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发展的自觉性。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德、智、体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不健康者。在人格发展中,心理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平衡,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我们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和高度重视。这几年各高校都有因心理疾病而出现盗、自杀、流氓等现象不断增加。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不容忽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是高等教育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生心里咨询应对策略
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知识的培训是目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国家,但很少教育学生认识自己同周围人的关系,学会正确地生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等等。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怎样改进和加强?这是当前普遍面临的一个课题。学习和掌握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对我们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可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理论很多,但以下四个方面更显重要。
一是追求心向一致,或曰目标一致。这是说社会成员所追求的目标只有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和促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的战略目标,提倡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地区和个人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在有些人那里,这个目标就被肢解了,仅仅成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置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这个前提于不顾,也抛开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长远目标。这种目标认识的差异导致了操作上的差异:国家是把“共同富裕”作为导向的最终目标,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政策上和步骤上的必经阶段,作为示范和带动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但在有些人那里,这种意义被抹煞了,“先富”成为“快富、大富、暴富”,并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成员的操作目标既有兼容(即一致)的一面,又有冲突(即矛盾)的一面。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此类问题,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心向一致的原理,对工作对象讲清楚“大河与小河”、“锅与碗”的辩证关系,从而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把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一致起来。以往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偏重于政治说教。如今运用心理学原理加以解释,将有助于在利益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避免出现说而不听,不听就压,压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