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解放思想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科学水平,解放思想使我们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解放思想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们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首要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30年。30年沧桑巨变,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历史结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社会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一、解放思想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是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认识过程,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的思维方法与形式。就人们具体的行为活动而言,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先导和起点,即“思”为“行”之先,人们怎么想,决定了怎样做;想到什么程度,决定了做到什么程度。所以,没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变革,就不会产生行为上的变化创新。
解放思想的历史运动催生了人们沉寂多年的僵化思维,开启了人们思维方式转变的航程,由此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⒈突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全面突破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教条主义是我们党历史上的痼疾,对我们革命和建设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思维方式不考虑具体情况,用凝固僵化的观点观察世界,只知从某些条条框框和某些固定经验出发看待事物。在我们党历史上,在民主革命时期有过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的迷信僵化,在文革期间又逐步地形成了“两个凡是”的对毛泽东的现代迷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冲破了禁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重大变革,使人们确立了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由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由权威来判定认识真理的思维方式。这样,在全党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
⒉突破“生产关系”崇拜的思维方式,坚持生产力标准,把科学社会主义置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坚实基础上。在很长时期里,我们谈论社会主义优越性时,往往脱离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追求公有化的规模,而忽视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的基本原理,对生产关系不断变革,试图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发展生产,或以人民公社化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这就在实践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崇拜的思维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思路不但不能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矛盾,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步入了困境。
对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破除了对“生产关系”崇拜的思维习惯,不是从生产关系而是从生产力上来认识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探索的重大突破,这就是否定了从政治上以阶级斗争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方式,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传统模式,坚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来为社会主义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赢得人民的衷心的支持与拥护。
⒊突破了“纯而又纯”的思维方式,建设含有多种成分的社会主义。在传统社会主义认识中,纯粹的思维方式是很突出的,试图通过“一大二公”实现“纯粹”的社会主义,陷入了巨大的误区,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此,也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纯而又纯,在经济成份上,只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方式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的体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⒋突破了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实质上是一种割裂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联系的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方法。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打破了以概念化、表层化、形式化标准确定社会主义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从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三维空间”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概念,使社会主义不再是概念的、平面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立体的、具体的,形成了判定社会主义的功能与价值的尺度,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升到崭新的阶段。
⒌突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肯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实现了伟大变革。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我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强调“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势不两立”。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凡是资本主义的,我们都要反对,要抛弃;某种事物,不是资本主义的,就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就一定得反对。资本主义推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必须是计划经济。随着解放思想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摆脱了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来认识社会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和财富,包括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和先进的东西,丰富社会主义的内涵。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上,“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经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这就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由过去的注重“两极对立”走向“双赢共生”。也就是注重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开放兼容的思维方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这一系列的“突破”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真正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二、解放思想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我们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曲解、误解和教条化理解,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