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因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本文从孝道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当今社会孝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教育。
关键词:孝文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从伦理道德角度考虑,思想道德方面右的影响主要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要说有“左”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相当长的时期我们否定得太多,肯定较少,没有旗帜鲜明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现代化决不等于西方化,东方的传统道德,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但不会阻碍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而且经过批判的继承以后会有利于我们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回顾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央和国家不能说不重视,各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不能说不努力,但成效却并不明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陷入困惑与迷茫,是非、善恶难辨,我国的优良道德传统遗失殆尽。应该把中华优良道德传统核心——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渗透、流动于中国社会生活中最鲜明的风俗之一。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挽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说文解字注》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由此观之,“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所作的解释,传统中国文化中孝亲观念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它的字面意义。从内容上说,孝道的范畴包括尊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妯娌、团结连襟、尊师崇贤、敬长爱幼、扶贫济困,以及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有两种形态: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即父母年老后,身体的衰弱不能劳动,子女要主动奉养父母,使他们得以安度晚年;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即做一切事情要合乎道德规范,能受到人们的称赞,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安慰和满足。实际上这样的孝涉及了子女的整个行为。简言之,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尊老、敬老、养成老、送老,不外乎“敬爱父母,返思祖先”。从动机来看,孝是一种敬本心理;从效果看,孝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
二、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到品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1.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入孝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同时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孝文化,慢慢滋受着孝道文化深刻内涵,才能让以“孝”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和文化传统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信仰等变迁而遗失。
2.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入孝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启德铭心。
广为人知的《二十四孝》中,孝南的董永、云梦的黄香、孝昌的孟宗,他们“行孝感天”的故事至今流传,二十四孝在过去能育人,在现在、将来也都能教育人。《孝经》谏争章第二十载: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要盲目愚孝,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所谓“以孝立身”,子女干出事业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民主、感恩、博爱、有为,这些思想与现代文化思想是统一的,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一脉相承。
孝文化的合理内核之一就是要“承志”、“立身”。“承志”是指子承父志。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为理想而不断地、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健康,这是造就一番事业的基本条件。儿女有了事业上的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光荣与自豪。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相反,走入邪途,身陷囹圄,不顾父母之养,也给父母精神带来沉重的负担、耻辱,使父母感到痛心疾首,这就是大大的不孝了。这都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所一致。孝文化的内涵给陷入困惑与迷茫的大学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努力学习,诚实做人,古人说的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也是对父母应该奉行的孝道。
3.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入孝文化,有利于融合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孝”是顺事父母,“梯”是友于兄弟,“孝”推广则为敬事一切可敬者;“梯”推广则为爱护一切可爱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我感受,很少介意他人想法;交往过程中功利心明显,人际关系中较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推行孝文化,让学生真诚地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国家,多尽责任,多作贡献,整个校园和谐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孝道所产生的道德习惯迁移到一个人的立身行事处世上,必然由对家庭的责任感转化成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为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行为准则。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系将逐步形成。